第111章 洪武十年十二月

【冯胜】(出列,恭敬地说)陛下,臣以为应从内地调派部分精锐部队,充实边防力量。同时,加强与周边卫所的联络,形成联防之势。

【朱元璋】(点头)就依你们所言,尽快安排。务必确保边境安全,不可让蒙古人有机可乘。

【御史台左御史大夫汤和出列】

【汤和】陛下,御史台近日弹劾了几名官员,皆是贪污受贿,扰乱地方政务。臣恳请陛下严惩,以儆效尤。

【朱元璋】(神色冷峻)这些贪官污吏,朕绝不姑息!陈宁、丁玉,你们务必严查,将涉案人员一网打尽,不管是谁,都要依法处置。

【陈宁、丁玉】(齐声应道)臣遵旨!

第四章:太子历练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东宫的书房内,暖烘烘的。

【地点】东宫书房,书房内摆满了各类书籍和文卷,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舆图,显示着大明的疆域。

【人物】朱标、李善长、刘基(刘伯温)

【朱标】(看着手中的奏折,眉头紧锁)李大人,刘先生,这是近日各地呈上来的奏折,其中关于地方税收的问题,颇为棘手。有些地方百姓抱怨赋税过重,可朝廷又需钱粮维持运转,这该如何是好?

【李善长】(接过奏折,仔细看了看)太子殿下,此事确实需要谨慎处理。臣以为,可先派官员到各地实地考察,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对于确实赋税过重的地方,适当减免一些,以安抚民心。同时,加强对税收的管理,杜绝官员贪污中饱私囊。

【刘基】(微微点头)李大人所言极是。此外,还可鼓励地方发展农桑,兴修水利,提高百姓的生产能力,如此一来,即便赋税稍有调整,朝廷的钱粮也不至于短缺。

【朱标】(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二位所言,让我茅塞顿开。只是这派官员实地考察之事,该选派何人?

【李善长】(思考片刻)殿下,可挑选一些清正廉洁、有实干经验的官员前往。比如,宋濂、方孝孺等人,他们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定能将此事办好。

【朱标】(看向刘基)刘先生,您觉得如何?

【刘基】(捋了捋胡须)李大人的提议甚好。宋濂、方孝孺皆是可用之才,他们定不会辜负殿下的信任。

【朱标】(下定决心)好,就依二位所言。我这就着手安排此事,希望能尽快解决地方税收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善长】(微笑着说)太子殿下英明。这处理政务,便是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如此,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基】(语重心长地说)殿下,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我大明江山才能稳固。日后处理政务,切不可忽视百姓的声音。

【朱标】(郑重地点点头)先生教诲,我铭记于心。我定当以百姓为重,为父皇分忧,为大明的繁荣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