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西洋大帆船上的龙骨全部都是一段一段拼接起来的,一艘100尺的帆船龙骨可能就会有4、5段甚至更多段接起来。
桅杆也一样,不但在长度上拼接,直径上也可以用较小的木条拼合起来,而且拼接桅杆强度往往要比原木桅杆更加坚固而轻盈。
当然,这要取决于拼接技术,以古代的技术来讲拼接强度未必会更坚固,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天然木材长度过短的问题。
但是在作战方面就别要求太高了,好在现在大部分是接舷战,倒也影响不大。
可要是碰上邢承恩装备的火炮,估计就是拳打幼儿园了,一炮一个小朋友。
“二哥儿,日本和高丽的木材阴干的比较少,后来大量采购的还需要阴干,现在造船的一些材料是生番营地拆出来的,只能坚持到今年年底,明年材料不能保证。”
晴雪总管船厂,一些情况她就清楚,船材的缺口问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解决,所以王进才安排士兵剿灭生番,不光是为了练兵,也是为了生番的物资,不只是宝石和皮草等等,就连营寨的阴干大木料都是造船的好东西,拉回来直接就能用。
原材料的制约邢承恩也没办法,今年先造出船来够用就行,现在大量备料的话两三年后就完全可以爆产能了。
而且造大飞也是为了培养熟练工,造大飞就是为了移民和贸易,未来自己需要的是飞剪船或者大肚船。
造船有时候是一个技术思路的问题,现代很多技术其实说白了就是个思路,古代人没想过这个思路就不会有这种技术。
这种思路上的问题就很容易出现技术飞跃的,一旦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思路,以现在南宋的造船技术水平就能实现很多超前的东西。
比如飞剪船完全可以实现,张成在完成大飞的建造后就开始琢磨起它来了,看到飞剪船模型的时候张成完全被迷住了,当时就发誓一定要造出来。
如今大飞建造完成,后续的建造他再关注一下,没问题的话完全可以放手不管,自己可以投入到飞剪船的建造试验上来。
小主,
邢承恩也需要跑得快的飞剪船完成自己的贸易畅通,琉求太小,原材料需求大,在暂时不能饮马黄河的时候只能学英国抽殖民地的血来发展自身,海运自然是重中之重,要有跑得快的飞剪船也要有能装货的荷兰大肚船。
因为17世纪时荷兰的经济完全依靠来往于世界各地的船只贸易,当时英国商船上的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就需要更加坚硬的木头,相对应的这种船成本也会很高。
而荷兰人则是第一个冒险采用仅仅装货而毫无抵能力的货用船,这种船并不需要多么坚固,也无需装载火炮和炮弹,因此这种商用船不但造价低,而且能运送量更大的货物。
这样做的代价则是让每一次航行都变成了充满风险的赌博,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荷兰人还巧妙的将船只进行改造。
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多处港口,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的船只造的甲板很小,但船肚很大,在这种改造下,运送货物的成本被降到了最低,利润达到了最大化。
能享有“海上马车夫”的名誉,跟这种船只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飞剪船走的是速递路线,突出的是实效性,大肚船走的是量大管饱成本低廉的路线,两种船都是琉求货运未来的发展方向。
战舰的话就是参考风帆战列舰,西班牙大帆船或者盖伦船都是未来计划。
至于飞剪船不适合做战舰就是个伪命题,后世的战舰基本上不都是飞剪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