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人口问题

如此辽阔的区域,仅仅只是听到地名,大概也能够想象,其内部民族之复杂了。

所以,奥匈帝国被戏称为“布娃娃帝国主义”,奥斯曼被嘲笑为“西亚病夫”。

他们的统治者,难道就真的如此迟钝,不知道工业化的强大,以及民权思想的先进吗?

说到底,所谓“时势造英雄”,改革之利,非不知,实不能推行也。

这些旧王朝,一旦迈上近代化的道路。

首先,维系各民族统一之“君权神授”旧君主,必然垮台,即便他是改革的发起者。

其次,旧君主垮台留下之思想真空,必然为民族主义所填补,王朝大概率会分裂解体。

而且这种分裂,往往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瓦解了,再也不会出现历史上“分分合合”的那种轮回了。

帝国最终的统治力量,依赖于它的神权原则,一旦这个原则被削弱,整个统治基础就会受到冲击。

对于旧世界的大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动摇民众宗教信仰,更可怕,更危险的了。

当多元化、多民族,尤其是没有主体民族的传统王国,完全就是个死局。

进一步粉身碎骨,退一步万丈深渊。

而另外的一些大国,有主体民族,但主体民族不占压倒性优势,情况就明显好些。

比如19世纪末的沙俄,当时俄罗斯族人口比例,通常认为在60%至70%左右。

再看一些小国,运气就不错,比如德意志与日本。

由于其治下民众,均质化程度很高,最终反倒能够后发先至,迅速完成近代化。

归根结底,这和领土大小,其实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只不过是民族比较单一的国家,恰好更能适应人类文明的这次版本更新罢了。

他们想要进步,只需全身心与列强周旋,模仿学习即可,不必担心后院起火。

而多民族传统政权,要克服两大难关。

一是必须推翻不愿改革,或者只肯进行有限改革的旧君主。

这些人是完全无法指望的,社会基础已经决定了其上限,即在不改变统治结构的基础上,谨慎引进部分技术。

这种表面上的工业化、近代化,如同裱糊匠一般,最多只能粉饰一时罢了。

二是在推翻旧君主后,必须解决包括民族、宗教在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否则冲突,乃至长期冲突极容易爆发,战火蔓延之下,任何伟大构想,都难以实现。

着名的巴尔干火药桶了解一下!

大国尚且如此,若是国小,民族还复杂,那更是可怕的灾难,世界上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

所以,后世大家统计下工业国、富裕国的名单,也能够发现,榜上有名的,基本都是单一民族,或者主体民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这是何等可怕、残忍的近代化陷阱。

工业建设,需要广阔、有序的市场,需要足够的人口,需要稳定的环境。

大国更容易够提供这一切,却很可能会因为内部巨大的差异性,无法承担其带来的后果。

而部分小国,虽不必担心后果问题,但狭小的疆域、有限的人口,潜力终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