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人们便认出了此人的身份,原来这人便是烛之武大夫的后代烛辛。

对于烛辛的挺身而出,众人反应不一。

有的大臣眼中流露出由衷的敬佩之情,暗自赞叹他的勇气和担当,而有些则面带不屑,认为他不过是一时冲动,妄图借此机会博取功名罢了。

更有甚者,毫不掩饰地对露出嘲讽之色,等着看他如何命丧楚军之手。

郑伯易此时面色凝重,他紧紧盯着眼前这位主动请缨的臣子,眼神中既有欣慰又有担忧。

片刻后,郑伯易那紧绷的面容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容。

紧接着,他快步上前,亲自弯下腰去,双手将烛辛缓缓扶起,并语重心长地说道:

“想当年,秦国秦穆公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前来攻打我郑国。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正是令祖烛之武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退秦兵,从而挽救了整个郑国。

而今,又是你们烛氏子弟勇敢地站出来替寡人排忧解难。无论此番任务最终结果如何,寡人都衷心希望爱卿能够平平安安归来啊!”

听到郑伯易这番肺腑之言,烛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眼眶微微泛红,他神情激动且坚定地回答道:

“多谢主公厚爱与信任!臣定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完成使命,为主公分忧解愁!”。

郑伯易虽然执政经验有些生涩,但对于这收买人心的手段确是玩得十分熟络。

这烛辛的先祖正是烛之武,郑文公时期(公元前630年),秦穆公领兵攻打郑国,当时作为圉(yǔ)正(养马官)的烛之武主动请缨,孤身一人前往秦军大营,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的说服秦穆公退兵,保全了郑国。

正是由于烛之武那令人惊叹的口才与智慧,成功地劝退了秦师,化解了郑国迫在眉睫的危机,他因此而声名远扬,并得到了郑文公极高的赞誉与封赏。

不久后,烛之武便被册封为地位尊崇的上大夫,从此备受郑文公的器重。

自那时起,烛氏一族也凭借着烛之武的功绩,得以跻身于郑国贵族之列,享受着无尽的荣耀与特权。

然而,好景不长,尽管烛之武功勋卓着,但郑国的政局却长期被七穆家族牢牢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