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梅子就说了这事。
婉芝是真佩服梅子,想干就要干。
“你们觉得可行不?嫂子,就在咱村里,我找村里谈谈,就用小学的教室。”
“你们村生活条件怎么样,家里要能拿出钱来,那问题不大。”
婉芝知道竹子往村里捐书的事情,听九九说学习氛围不错,家家户户都让孩子考大学。
“我们那跟这边没法比,地里收成还行,别的收入也就是棉花,卖到棉站。”
朱竹也赞成,“我觉得能行,你们自己合计合计吧。你大着个肚子,别太累了。”
行是肯定行,一家出一个大学生,那就是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
三人商量着一些细节,梅子在本子上认真记录,作为参考意见。
最主要的就是价钱,定多少合适。
老家她是头一个干的,她一开始就会有村里的老师跟风。
要好好的想想,别她开了头,最后人家吃肉她喝汤,她得呕死。
在村里她的优势并不大,学校的老师办班,人家学生和家长肯定报自己老师的。
把自己老师得罪了,没好果子吃,不敢。
梅子想着能不能想一个尽量完美的办法,双赢,大家都能挣到钱。
既然决定要走了,就不拖着赶紧的,下午就去火车站排队买票,俩人第二天就走了。
这一趟省城之行,梅子也很满意,她也跟嫂子说了,辣酱的事是她想简单了,年轻冲动了。
嫂子对老家的亲戚一直是这样的,不咸不淡的,多少年都不回家。
也不愿意老家亲戚过来,最频繁的也就是家信。
而现在的家信,早就是九九在写了。
跟三哥三嫂的来往,她得上赶着积极主动,要是她不主动点,关系就凉了。
张英才有点小失望,四哥嘴里的三哥三嫂的抠门小气,他自己也感受了一把。
他们要走,也不说张罗着给他们带东西,就几瓶辣椒咸菜就打发了。
他有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跟去老丈人家一比,落差太大。
他纳闷的是,媳妇一点感觉都没有,看着还挺高兴……
·
梅子走了,朱竹听了不少婉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