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

七律诗《〈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以周易哲学解析“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

《水浒回章绎易玄》

水浒风云此一章,九叔偷骨暗存伤。

易理阴阳诠世事,哲学道义辨奸良。

武松怒祭兄头恨,冤屈终昭恶势亡。

变幻无常皆有定,乾坤浩渺道沧桑。

诠释:

“水浒风云此一章,九叔偷骨暗存伤”:描述了《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这一情节中所展现的风云变幻,何九叔偷取武大郎骨殖时心中暗藏的伤痛。

“易理阴阳诠世事,哲学道义辨奸良”:指出运用周易的阴阳之理来诠释世间万事,通过哲学的思考来辨别奸恶与良善。

“武松怒祭兄头恨,冤屈终昭恶势亡”:讲述了武松为兄长设祭,表达他的愤恨,最终冤屈得以昭雪,恶势力走向灭亡。

“变幻无常皆有定,乾坤浩渺道沧桑”:强调世事变化无常但又有其必然规律,天地之间充满着沧桑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一、《〈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以周易哲学解析“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可谓是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精彩篇章。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剖析这一回,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人生哲理。

在这一回中,武大郎的悲惨命运成为了故事的导火索。武大郎无辜被害,其死亡揭示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正如周易哲学中所说的“变易”,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而武大郎的命运也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黑暗和不公的写照。

何九叔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作为团头,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生存智慧。何九叔在面对武大郎的死因时,既不敢公然违抗西门庆的势力,又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的相互作用。他在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保存证据,为日后的真相揭示埋下了伏笔。

而武松,作为武大郎的弟弟,得知兄长遇害后,展现出了坚定的复仇决心。他的行为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刚健”的特质。武松不畏强权,不惧艰险,以自己的力量去追寻真相和正义。他的行动既是对兄长的深情厚谊,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抗。

同时,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奸情和恶行也在这一回中被揭露无遗。他们的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是人性堕落的表现。在周易哲学中,这可以被视为“阴邪”的力量在作祟。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这也符合周易哲学中“因果报应”的思想。

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制衡。西门庆的权势、何九叔的谨慎、武松的刚勇,以及社会的黑暗与正义的较量,都如同周易八卦中的阴阳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生动的画面。

此外,“偷骨殖”和“供人头”这两个情节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偷骨殖象征着对真相的追寻和保护,而供人头则代表着武松对兄长的祭奠和对正义的伸张。这两个行为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回还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态度和选择。何九叔的犹豫、武松的果断,都是不同的应对方式。而最终的结果也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正义、勇往直前,才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总之,通过周易哲学的深度解析,我们更能理解“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这一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生智慧。它不仅展现了《水浒传》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人性、命运、正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一回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以智慧和勇气去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二、《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义与复仇:

武松得知兄长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合谋毒害后,毅然决定为兄报仇。这展现了武松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在当时社会黑暗、官府腐败、法律无法为普通百姓伸张正义的情况下,武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讨回公道,凸显了个人的正义观和复仇精神。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和对恶势力的反抗。

2. 社会黑暗与官场腐败:

武松带着证据证人到县府告状,但知县的心腹之人早已收受西门庆的好处,对武松的告状不予理会,草草结案。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官员们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和冤屈,使得正义无法得到伸张。这种官场的丑恶现象是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主,

3. 人性的复杂:

何九叔作为一个团头,在当地也算是有一定身份和见识的人。他深知西门庆的势力,在面对武大郎的死因时,起初不敢声张,怕得罪西门庆。但他内心又有良知,所以偷偷收捡了武大郎的尸骨并保留了西门庆给的银子作为证据,以便日后武松回来时能有个交代。这体现了何九叔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既想明哲保身,又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