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钱?”农夫张大了嘴,他坐在人堆里,嗓门比旁人都大,“就教个堆肥,一个冬天给两百?!”
难得开大会,家家户户都拿着胡床赶到村口的平地。
女吏拿着喇叭喊:“去了包吃住!只日子肯定不如村里的好,教完了回来,除了钱,还多给一包糖!”
农人们叽叽喳喳,喧闹声几乎压过了喇叭声。
如今盐价下去了些,农人们买得起了,可糖仍旧是贵价物,熬煮能出多少糖?一斤甜菜根才产多少?他们这边可没人种甘蔗,就是在南面,也几个种甘蔗的。
没有更好的提炼糖的法子,糖的产量就上不去,价格就下不去。
哪怕他们掌握了淀粉制糖的法子,没有足够的淀粉也是白搭。
且不说他们离拥有淀粉制糖的技术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人对糖和油的欲望是刻在骨子里的,村边的野果,哪怕涩口,只要稍带一点甜味,都会立刻被孩子们摘走。
能在过年的时候买点麦芽糖,就算生活富足了。
有农妇高声喊道:“女大人,俺们女的能不能去?!”
女吏:“能去!自己考虑清楚!那边可苦着呢!”
钱二妹也蠢蠢欲动,可一想到不能在家过年,还是没有去报名——往年她就没过过年,家里穷,她和娘到了冬天只能等乡亲们接济,过年的当日,娘也只能做饭的时候多放一点点粮食,有时甚至只有豆饭。
好不容易有了点钱,有了点存粮,不过个年,她总不甘心。
寡母也劝她:“钱哪有挣得完的?在家编竹筐,不比你去教堆肥强?好歹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五通县那边穷呢!你去了那边,那些光棍祸害你咋办?”
“就是有兵姐们护着,也有错眼的时候。”
好像也是这个道理,钱二妹点点头。
不过村里仍有几个家里娃娃多的农妇去报了名,不挣钱不行呀,娃娃们读书不花钱,可纸笔和书哪样不要钱?尤其自家娃娃又不够聪明,拿不到不要钱的“奖励”。
挣了钱,娃娃们能多吃几顿肉,不说和城里的娃比,起码也能比村里别的娃聪明点不是?
甚至还有夫妻一起报的,把娃娃们交给老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