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香菱看到大家都在说笑,就迎上去笑着说:“你们看看我写的这首诗。如果你们觉得可以,我就继续学写诗;如果还是不行,我就放弃写诗的念头了。”
说完,她把诗递给黛玉和其他人看。
诗是这样写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大家看了之后笑着说:“这首诗不仅好,而且新颖有趣。正如俗话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诗社一定会邀请你的。”
香菱听了心里并不相信,觉得他们是在哄骗自己,还一直问黛玉、宝钗等人。
正说着,几个小丫头和老婆子急匆匆地走来,笑着说:“来了好多姑娘和奶奶们,我们都不认识,奶奶和姑娘们快去认亲吧。”
李纨笑着说:“这是哪里的话?你倒是说清楚是谁的亲戚?”
那些婆子和丫头都笑着说:“奶奶的两个妹妹都来了。还有一个姑娘,说是薛大姑娘的妹妹,还有一个小伙子,说是薛大爷的兄弟。我正要去请姨太太,奶奶和姑娘们先上去吧。”
说完,她们就走了。
宝钗笑着说:“不会是我们薛蝌和他妹妹来了吧?”
李纨也笑着说:“不会是我们婶子又来京城了吧?他们也不可能凑在一起,这真是奇事。”
大家都觉得奇怪,一起来到王夫人的上房,只见屋子里挤满了人。
原来邢夫人的哥哥和嫂子带着女儿岫烟来京城投靠邢夫人,恰好凤姐的哥哥王仁也来京城,两家人一起结伴而来。
在路上,他们又遇到了李纨的寡婶带着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李纹,小女儿叫李绮——也来京城。
大家一聊起来,发现都是亲戚,于是三家人就一起同行。
后面还有薛蟠的堂弟薛蝌,因为他父亲在京城时已经把妹妹薛宝琴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他正准备进京完婚,听说王仁来京城,他也带着妹妹赶了过来。
所以今天大家都聚在一起,来拜访各自的亲戚。
于是大家互相问候,贾母和王夫人都非常高兴。
贾母笑着说:“难怪昨天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是应在今天。”
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看着带来的礼物,一边安排酒饭。
凤姐自然忙得不可开交。
李纨和宝钗也和婶母、姐妹叙旧。
黛玉一开始很高兴,但后来想到别人都有亲戚,只有自己孤单一人,没有亲戚,不禁又流泪。
宝玉知道她的心情,安慰了她一番。
然后宝玉急忙来到怡红院,对袭人、麝月、晴雯等人笑着说:“你们还不快去看看!谁知道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的堂兄弟举止又不一样,倒像是宝姐姐的亲兄弟似的。更奇怪的是,你们整天说宝姐姐是绝色美人,你们现在看看他的妹妹,还有大嫂子这两个妹妹,我简直无法形容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人来!我真是井底之蛙,整天自以为现在的这几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谁知道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比一个强,现在我又有了更深的见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别人吗?”
一边说,一边自笑自叹。
袭人见他又有了魔意,便不肯去看。
晴雯等人已经去看了一遍回来,笑着说:“你快去看看吧!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就像四根水葱一样。”
话还没说完,只见探春也笑着进来找宝玉,说:“咱们的诗社越来越兴旺了。”
宝玉笑着说:“正是这样。这是你一时高兴成立了诗社,所以鬼使神差地来了这些人。但有一件事,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写诗?”
探春说:“我刚才都问过他们了,虽然他们谦虚,但从他们的样子看,没有不会的。即使不会也没关系,你看香菱就知道了。”
袭人笑着说:“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你怎么看?”
探春说:“如果是真的,就连他姐姐和这些人都比不上她。”
袭人听了,既惊讶又笑着说:“这也奇怪了,还能再好到哪里去呢?我倒要去看看。”
探春说:“老太太一看到她,喜欢的不得了,已经逼着太太认她做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她,刚才已经定下来了。”
宝玉高兴地忙问:“这是真的吗?”
探春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谎!”
又笑着说:“有了这个好孙女,就忘了这个孙子了。”
宝玉笑着说:“这倒没关系,本来就应该多疼女儿一些才是正理。明天是十六,我们是不是该开诗社了?”
探春说:“林妹妹刚起来,二姐姐又病了,总是不太顺利。”
宝玉说:“二姐姐又不太写诗,没有她又有什么关系。”
探春说:“干脆等几天,等新来的混熟了,我们邀请他们一起参加诗社不是更好吗?现在大嫂子和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写诗的兴致,况且湘云还没来,颦儿刚好,大家都不太合适。不如等云丫头来了,这几个新的也熟了,颦儿也好了,大嫂子和宝姐姐心里也闲了,香菱的诗也进步了,这样邀请一满社不是更好吗?我们现在先去老太太那里听听,除了宝姐姐的妹妹不算外,她一定是住在我们家的。如果那三个不住在我们这里,我们恳求老太太留下他们在园子里住下,我们岂不是多添了几个人,更有趣了。”
小主,
宝玉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忙说:“你说得对。我终究是个糊涂心肠,只是一时高兴,却没想到这些。”
说着,兄妹俩一起来到贾母这里。
“果然王夫人已经认了宝琴做干女儿,贾母非常高兴,连园子里也不让她住,晚上跟着贾母一起睡。
薛蝌自己住在薛蟠的书房里。
贾母就对邢夫人说:“你侄女也不必回家了,就在园子里住几天,逛逛再回去。”
邢夫人的兄嫂家中原不富裕,这次来京城,原本是依靠邢夫人给他们安排房子,帮助他们。
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当然愿意。
邢夫人就把岫烟交给了凤姐。
凤姐考虑园子里的姊妹多,性格各异,而且也不方便另外安排一个地方,不如送到迎春那里去,如果日后邢岫烟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即使邢夫人知道了,也与自己无关。
从那以后,如果邢岫烟在大观园住满一个月,凤姐也会按照迎春的标准给她一份。
凤姐冷眼观察岫烟的性格为人,发现她并不像邢夫人和她的父母的那样,而是一个温和可爱的人。
因此,凤姐又可怜她家贫命苦,比其他姊妹更疼她一些,邢夫人倒不太关心这些。
贾母和王夫人因为喜欢李纨的贤惠,而且她年轻守寡,令人敬佩,现在看到她的寡婶来了,就不肯让她去外面住。
李婶虽然很不愿意,但无奈贾母坚持,只好带着李纹和李绮在稻香村住下来。
现在安排好了,谁知道保龄侯史鼐又调任外省大员,不久就要带着家眷去上任。
贾母因为舍不得湘云,就留她在家里,原本想让凤姐另外安排一个地方给她住。
史湘云坚决不肯,只想和宝钗住在一起,所以就算了。
这时大观园比之前更热闹了。
李纨是领头的,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加上凤姐和宝玉,一共十三个人。
说起年龄,除了李纨年纪最大,其他十二个人都不过十五六七岁,有的三个同年,有的五个同岁,有的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相差的多半是时刻月分而已。
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只是随便叫“弟”“兄”“姊”“妹”。
现在香菱满心满意只想写诗,又不敢太打扰宝钗,正好史湘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