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薛万彻千人阻敌

宋正本拈着胡须,斟酌了好一会儿,说道:“围城打援固是不可。然李善道军离安德只有四十里地了,疾行兼驰的话,多半日路程而已。我军再遣兵出营、再选设伏地点,再到设伏位置,半天时间,恐怕无法部署得当。明公,王将军此策好归好,不好采用。”

说着“好”,又“不好”采用,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但宋正本的这番话,恰是窦建德所虑。

窦建德就说道:“宋公所言甚是。五郎,你此策不可用之。安德,我军是不能再打了。当前之计,是如何应付李善道的援兵。”借着王伏宝、宋正本发言的空,他已考虑清楚,也不再问诸人意见,自就接着说道,“安德、长河皆未得拔,李善道兵已至,我军当务之急是如何撤走。我意,先遣一部南出二十里,阻击李善道军前进;同时,传令各营撤退。”

王伏宝不甘说道:“明公,就这么撤了?把安德让给李善道?”

“东光、胡苏已下,就算暂将安德让给李善道,平原郡我军至少也已收复了一半,足以遏李善道胁我乐寿。撤军之后,分兵往助王小胡,再将南皮攻复、击走王薄,渤海郡亦可得安。这一仗,未能竟得全功,可我军也不是没有收获!……五郎,不必多言,就这么决定了!”

安德,窦建德没有攻下,东光、胡苏两城,他的别部攻下了。南皮现在,因为王薄部的牵制,也没有攻下,但只要分些兵马给王小胡,或改令王伏宝去攻,南皮之攻下,也就是早晚的事。

凌敬说道:“明公,有一事不可不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何事?”

凌敬说道:“李善道既兵马回还,明显他此前的撤退,是诱我之计。那他这番回师,察其意图,必是为与我军决战。如此,他会不会已别遣兵马,经漳南而至蓨县,阻我退路?”

一语惊醒了窦建德!

窦建德立即命令高雅贤、殷秋:“率你两部,即刻出营,赶往永济渠、漳水对岸,扼住渡口。”

……

从安德去永济渠、漳水,最近的道路是走将陵与长河两城之间。

长河城头,旗帜飘扬。

听罢斥候回报,薛万彻笑道:“果如明公所料,一闻明公率部还回,窦建德就遣兵去占漳水渡口。明公严令,绝不使其部过我境!”令道,“点步骑千人,从俺出城往阻。”

一个军将说道:“将军,斥候刚报过,高雅贤、殷秋两部,合计四五千兵马,只以千人往阻?”

“甚么贼厮鸟,值得俺引几多兵马往斗?千人绰绰有余!”

薛世雄当初兵败后,其部被俘的将士,李善道分得了一部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因为功劳,得以独自成营后,其两营的基干力量,即是以这些薛世雄的旧部为主组成。却这军将,亦是薛世雄的旧部。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的勇猛,这军将自知,闻了他这话,就不再多劝。

有人的地方,因互相的亲疏远近、脾气不同,不免的就会有圈子,或者说便是就会有山头。

李善道自独立领兵以来,为时已然不短。

他的军中,现也是已有大大小小的几个山头出现。

小的山头且先不说,文臣的山头也不说。

只说武将的大的山头,即有秦敬嗣为首的十三元从,——现剩下是十一元从了,此前的历次战斗中,战死了两人;王须达为首的早从诸将;刘黑闼、赵君德、李文相等各旧有部曲,也各是山头;高季辅、李育德等后投者,常彼此来往,亦为山头;又及就是薛万彻等降从之将。

这些大小山头中,最以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和王君廓等较为尴尬,至多比慕容萧德、孙朗等可能强点。要说信重吧,李善道对他们很信重,可论及在军中的地位,他们因缺乏战功、资历等,却显是休说与秦敬嗣等相比了,便季伯常、高季辅、李育德等,他们也有所不如。

薛万彻何等人?家世显赫,又年轻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