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t.org

(一)痒病

痒病(scrapie)又称“驴跑病”或“瘙痒病”,是成年绵羊、偶见于山羊的一种缓慢发展的传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长、剧痒、肌肉震颤、衰弱、委顿、进行性运动失调,最后瘫痪死亡。

本病早在1732年即出现于英格兰,随后传播到欧洲许多国家以及北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1936年得到确认。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如罗马尼亚、芬兰等还不时有痒病病例的报道。我国1983年从苏格兰引进的边区莱斯特羊群中发现疑似病例,根据病羊临床症状并通过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本病。由于采取坚决措施,及时扑灭了疫情。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特殊传染因子,称为Prion,即“富含蛋白质的传染性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现译为朊病毒,也有人译为粒或朊蛋白。

朊病毒属于一种亚病毒因子,它既不同于一般病毒,也不同于类病毒,即不含任何种类的核酸,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致病能力的糖蛋白。

进一步研究发现许多种正常动物和人的脑细胞及其他细胞也有这类病毒蛋白,用PrP表示(Pr代表Prion,P代表Protein)。

这种PrP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即细胞型(the normal or cellular form of Prion protein,PrP?)和异常型(the pathogenic or scrapie 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

PrP?是正常细胞具有的,对蛋白酶敏感,存在于细胞表面,无感染性;PrP??是由PrP?翻译后修饰而来的异构体,仅见于感染动物或人的脑组织中,对蛋白酶有一定抵抗力,具有感染性。

两者在mRNA和氨基酸水平无任何差异,但生物学特性和立体结构不同,如PrP??不溶于非变性去污剂;均依赖糖基磷酸肌醇锚(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ol anchor, GPI)结合位点附着在细胞膜表面,但经磷酸肌醇脂酶水解后,PrP??不能释放出来;PrP??糖基化比例低且其位点也有别于PrP?;PrP?分子的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约占42%和3%,而PrP??分子则为30%和43%。

PrP??分子大小为27~30ku,因与正常机体细胞膜成分结合在一起,不易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不产生抗体,因而用一般的抗原-抗体反应很难检测出来。

单个PrP??分子无侵袭力,3个分子结合后才具有侵袭力。

电镜下可发现病羊脑组织切片中有一种大分子纤维状物,即痒病相关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s, SAF),大小为100~200 nm×25~35 nm,大约由1000个PrP??分子组成。SAF发现于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痒病的绵羊脑组织内,也见于牛海绵状脑病和人克-雅病的脑组织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可作为各种海绵状脑病的病理学诊断指标。

PrP??在感染动物各组织中的含量不同,按感染滴度高低,以脑为最高,脊髓次之,而其他组织如淋巴结、骨骼、肺、心、肾、肌肉等的感染滴度均甚低。

PrP??对热、辐射、酸碱和常规消毒剂有很强的抗性。患病动物脑组织匀浆在134~138℃经1 h,对实验动物仍有感染力;用含PrP??的组织制成的动物饲料(肉骨粉)或用于人类食品或化妆品的添加剂,180℃干热经1h仍有部分感染力。常温条件下患病动物组织PrP??在10%~12%福尔马林中可存活几个月,还能耐受pH2.7~10.5范围的5 mol/L氢氧化钠、90%碳酸及5%次氯酸钠达2h以上。

【流行病学】

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但品种间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品种内某些受感染的谱系发病率高,可能与垂直传播有关。一般发生于2~4岁的羊。绵羊与山羊间可以接触传播。

痒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可垂直和水平传播。已证实感染母羊的胎膜和胎盘内含有痒病病毒,可垂直传染胎羊和羔羊。取病羊的血液或血清、脑脊髓悬浮液,经脑内甚至皮下接种易感绵羊,均能复制本病。将感染的绵羊脑组织经非肠途径注射(或经口服)于小鼠、大鼠、仓鼠、水貂和猴等,也能引起实验性痒病。

【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