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密密麻麻都在告诉所有人,大顺在不经意之间,通过免税、过桥减免等方式,铺开了一条条交通线,所有行脚商全在这些地方贸易,覆盖到中国九成的人口。
这个过程或许有消耗和损失,但只要调配得当,再加上供销社的整合,大顺八方的物资其实是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若是不足,还能从海外进口。
比如岱清、倭国、吕宋、交趾等地。
尤其是倭国,现在这里已经不止是大顺的人矿,更是粮食基地,大顺东洋粮食进口,基本来自这里。
差不多一年能给大顺提供稻米三百多万公斤。
倭国多山不假,但大顺培植的两个倭国政府,为了凑足兵力,他们一反常态,不再给武士大名们土地,而是合作收买土地集权,然后给武士大名发工资。
至于收拢上来的土地怎么处置?
第一,沿山造小高楼,将贫民置于此间,节约平原。
第二,购买大顺的耕地机,发展机械农业,同时引进大顺农业公司和国企,提升农业发展。
第三,将富裕出来的人口全部卖给大顺。不好卖的,或者暂时运不出去的倭人,就拉到山里去采矿、伐木,为大顺各行各业添砖加瓦。
这几年下来,两个倭国总人口下降到了五百七十万左右,有一半多人口被大顺、朝鲜、琉球三国吃得干净。
但这还不是倭国的极限。
须知倭国在明末本就有千万人口,本州岛就占了八成。
也就是说二百多万人被弄走了而已。
还不到伤筋动骨的时候。
看完这部分,老头儿看向青年说:“难怪大顺不会出事,起兵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鼎革的时候鲸吞天下构筑税基,现在又开始对外侵吞他国资源,步步为营,吃干抹净。
也难怪皇帝总是劝生育,说人口不足。
这么大的地盘,两亿多人口,确实不足用。若是顶不住侵吞他国内迁人口的反噬,随时可能出事。
你写信给你姐夫,劝他上书皇帝,对黄河工地的倭人苛待一些,让那边的倭人死得多点。
只有倭人死得越多,才不会影响中原人口族裔的格局。
如此,还能节约大量粮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