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大顺生产力降低小冰期影响

所以本朝建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土改清扫盘根错节的利益阶级,第二件事就是推动基建,兴修水利。

至于大兴土木所消耗的物资,实际上并不会影响国家运转。朝廷干掉就有利益阶级所收缴上来的资源,足以支撑整个国家不吃不喝运转十年以上。”

这老头儿看到这里,显得十分惊讶。

片刻往后翻。

下一页就是写北方产业迭代的记录。

黄宗羲作为地方崛起的官员,他参加过扫平林丹汗的战争,破关擒龙的战争,现在更是居于山东青海,担任青海知府,正在青海本地开埠建港。

所以他对于整个北方的产业规划和迭代,再清楚不过。

现在的北方,根本不担心人口不足的问题,因为大顺的计划之中,整个中原是要充当工业核心动力的。

河南本地人口,因为之前的明顺战争,九成九都去了九边和西域。

后来大顺鲸吞大明的过程之中,大顺的主战场又是平原和淮北,受影响最小的反而是山东。

所以山东人口,也被迁徙了一大部分去了河南填补缺口。

如此一来,中原基本是一片白地,王三只要解决了百余万人口的粮食需求,就能开始布局本地的新发展。

所以从新顺五年到八年,中原遍地开花新工业,尤其是冶金、水泥为基准的初级重工业。

然后沿海的港口、以及串联在运河、黄河附近的学校体系。

到了今年,这些体系发展下来,中原才算是汇集天下之力,初步进入新时代。

重工业成为了北方尤其是中原、平原地区的支柱产业。

农业什么的,在没有完成开发之前,很多地方都是农场在办事。

农场是什么?农场要么是国营要么是集体,根本不存在私人产业。

可以说大顺在保有中原耕地的基础上,对外又开辟了一大块地。

而且这个量级还会增加。

所以,在黄宗羲的书中明确表示,大顺不缺粮食,尤其是在大顺对行脚商在关内粮食转运过程中的减税、补贴,就足以说明大顺其实通过庞大且廉价的行脚商、牲畜力,解决了交通不畅所带来的南北粮食交易问题。

而且大顺还有海运、还有一座座商贸节点城市。

这个老头儿往后翻了翻。

中原大开发之中,附录了一张地图,上边清晰记载了大府三十、中州百二、县镇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