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君王后(二)执掌王权

同时,对于其他诸侯国家,她坚守诚信原则,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在诸侯之间的合作与纷争中,她总是以诚信为本,赢得了其他诸侯的信任和尊重。例如在一次多国联合抵御外敌的行动中,君王后信守承诺,派出本国精锐部队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本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正是凭借着这种谨慎与诚信的外交态度,君王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保障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位于远离秦国的东海之畔。秦国呢,那可是野心勃勃,日夜不停地对韩、赵、魏、燕、楚这五个国家发起猛烈的攻打。这五个国家,在秦国凶猛的进攻之下,简直是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每天都在为了自保而苦苦挣扎。

就拿韩国来说吧,秦国的军队多次突破其防线,韩国的领土不断被蚕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国呢,长平之战的阴影还未散去,又要面对秦国新一轮的强攻。魏国的城池接连失守,局势岌岌可危。燕国虽然地处偏远,但也难逃秦国的兵锋,国内人心惶惶。楚国这个曾经的大国,在秦国的持续打击下,也是疲于应对,国力大损。

而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中,齐王田建继位之后,竟然长达四十多年,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侵扰。齐国就仿佛是一片宁静的港湾,在周边国家战火纷飞的时候,得以独善其身,享受着相对的和平与安宁。

然而,君王后的这个外交宗旨,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当下的秦国和诸侯国之间,就是你存我亡的敌对关系。对秦妥协,又取信于其他诸侯。这种畸形的关系,是很难持久的。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手段,来稳住齐国。而齐国,仍然是偏安一隅。当秦国在一个个吞并其他各个诸侯国的时候,齐国选择了无动于衷。

齐王建六年,即公元前 259 年,秦国气势汹汹地派遣大批精锐之师。攻打赵国,一时间,赵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齐国与楚国,秉持着道义和战略考量,毅然决定援救赵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在其宏伟的宫殿中,与一众谋臣商议对策。他目光阴沉,语气坚定地说道:“齐、楚援救赵国,倘若他们能够紧密协作,形成坚不可摧的联盟,我们便暂且退兵,以待时机;。反之,若他们之间存在嫌隙,配合不够默契,那我们就果断出击,一举将他们击败。”

此时的赵国,由于长期遭受秦军的围攻,粮食极度匮乏。无奈之下,赵国派遣使者,满怀期望地向齐国借粮,希望能得到齐国的援助,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君王后和齐王建,却态度坚决地不同意借粮给赵国。

齐国的谋臣周子,心急如焚,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赶忙进谏道:“大王啊,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倘若不借粮,秦军必定不会撤退,如此一来,秦国的计谋便能得逞,而齐、楚的计谋则会以失败告终。要知道,赵国对于齐国、楚国而言,其重要性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这就好比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失去了牙齿的保护,便会遭受寒冷的侵袭。今日若是赵国不幸灭亡,那么明日的祸患必将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者说,救赵这件事情,其紧迫程度就如同一个人捧着漏水的缸,去拯救一口烧焦的锅,刻不容缓。救援赵国,是在弘扬崇高的道义,打退秦军,能够显着地彰显我们的声威。以道义去解救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以声威去击退强大的秦军,倘若不致力于此种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反而仅仅因为斤斤计较粮食的得失而错失良机,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大错特错了。”然而,君王后和齐王建,却闭目塞听,固执己见,丝毫不听从周子的良言劝谏。

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秦军于长平之战中,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智慧,以压倒性的优势大败赵军四十多万。

这场惨烈的战役,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遭受了重创,元气大伤。随后,秦军乘胜追击,继而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邯郸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而赵国的命运,也在此刻变得岌岌可危。

要知道,唇亡齿寒。可惜的是,君王后和她所带领的齐国,选择了自保。这个策略,也一直沿用到了齐国的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