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坐在遮阳伞下,就《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一切侃侃而谈。
当年,瓦格纳毅然暂时中止《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创作,转而投身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自然是野心勃勃,企图以一部划时代的‘乐剧’,来诠释叔本华“唯意志论”、“音乐作为最高艺术”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范宁从上半年接受特巡厅约谈之后,从《第五交响曲》进入第三乐章的创作阶段后,总是会想到瓦格纳,并在今日决定再现这样一部作品了。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取材于前世古代欧洲传说和中世纪文学,但瓦格纳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删改。
当然,范宁在这一世为大家讲解时,就得做更多“架空”和“魔改”的解释了。
但这不妨碍身边的画家马莱和两位姑娘,都听得非常认真、非常出神。
“......骑士特里斯坦爱上国王的未婚妻伊索尔德,本就是一份有悖俗世伦理规范的情爱,又因魔药的推波助澜而愈加不可遏制,两人置警告和危险于不顾,忘情于海誓山盟之中......就这样在痛苦的困惑和挣扎后,两人最终平静而欣喜地接受死亡,以此才得以解脱命运的摆布,并达至永恒的涅盘。”
“贯穿该剧的主线,是一个具备典型‘叔本华’式色彩的核心意念——你们姑且认为这是一位生活在不存在秘史中的古代学者。”
“这一意念认为,无法抗拒的爱欲是生命中的最高实质!”
“它全盘掌控,支配一切,并伪装成尘世生活中的各种明火与暗火......卷入其中的凡俗生物,只能听任这个无所不在的‘意志’。”
“欲望是痛苦的,人必会想尽办法满足欲望,但满足后又必将生成新的欲望。因此痛苦并非概率事件的不幸,而是世界意志的必然之环。”
“存在不只一种抗争的途径,不过唯一胜利的时刻,是死亡的时刻,而且,这绝非能通过自杀达成......‘惟意志论’唾弃自杀!这是屈服于意志的懦弱行为,只有经历了积极抗争过程的死亡才能逼近于精神的胜利!......”
众人在聆听中感受到了范宁在阐述多种秘密,有“烛”,有“池”,还有关于“烬”的......
“然后,想象音乐,想象这一过程中令人可敬的音乐!”范宁用手比划着一片空间。
“它把那僵硬的、呆滞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融化成为流动、顺从的、感受印象的、精气般的立体书,而它自身那不可测量的底层就是感情的海洋本身......以这种效果为目的,以音乐艺术为中心,诸种艺术便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艺术’,我们这部关于爱情与死亡的乐剧,就是‘整体艺术’的一种!......”
范宁论述完后长舒口气,给自己灌了口凉白开。
“这是一部悲剧吧?”罗伊轻声问他。
“当然。”范宁肯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