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巡游途中遭遇了旧民的暗中怨恨和抵触

再如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域,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管理地方事务。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避免了以往分封诸侯所导致的权力分散、割据纷争等问题。政令得以畅通无阻地下达执行,国家机器运转得愈发顺畅有序。

此外,秦始皇还大力修建道路、长城等基础设施工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以及货物运输,还有利于军队的快速调动部署;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更是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屏障,保障了边疆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领土完整。

总之,正是由于秦始皇推行的这些看似严苛却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使得秦朝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走向强盛,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朝堂之上,秦始皇与大臣们讨论着巡游的见闻。

“朕在巡游途中,感受到了六国旧民的复杂情绪,既有怨恨和抵触,也有敬畏和期待。”李斯上前奏道:“陛下,六国初定,人心思变在所难免。臣以为当施以仁政,轻徭薄赋,安抚民心。”秦始皇微微点头,“爱卿所言有理,然朕之政策皆为大秦万世基业着想,怎奈百姓不解。”

这时赵高阴恻恻地说:“陛下,恐是有乱党蓄意挑拨。依奴才之见,须严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以儆效尤。”秦始皇却摆手,“朕观那些百姓,虽有怨愤,但大多只是怀念故土。若一味镇压,只会适得其反。”

秦始皇决定再次颁布诏令,向百姓解释各项政策的深意,并承诺减少不必要的劳役征召。同时,他派出使者前往各地,调查民生疾苦,调整赋税征收方式。

消息传开,百姓们半信半疑。那位曾抱怨的农夫听闻后,眼中燃起一丝希望,“若是真能减轻负担,陛下倒也算明君。”而那些旧贵族后裔见秦始皇并未大肆惩处反对者,也暂且按捺下心思。一时间,民间的抵触情绪渐渐缓和,秦始皇的巡游仍在继续,他决心在旅途中不断探寻治理天下的更好之道。

丞相李斯说道:“陛下,六国刚刚统一,人心尚未完全归附,还需时间来巩固统治。”

秦始皇点了点头,说道:“朕明白,但朕不会容忍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统一。”

在接下来的巡游中,秦始皇更加注重与百姓的交流,试图化解他们心中的怨恨。

秦始皇的巡游队伍继续前行,每到一处,他都会亲自询问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一日,来到一条大河之畔,河边众多百姓正在忙碌地搬运石块。秦始皇好奇走近,发现原来是地方官为了讨好他,私自征调民力在此处建造一座巨大的石像。

秦始皇顿时大怒,斥责地方官道:“朕已下令减少不必要劳役,汝竟敢阳奉阴违。”随即将此官员革职查办,释放所有劳工。百姓见状,纷纷高呼万岁。此事传遍各地,百姓对秦始皇的态度开始转变。

而那些六国旧贵族后裔,看到秦始皇此举,知道无法轻易煽动民意,内部开始分化。部分人放弃复国想法,选择顺应秦朝统治。

秦始皇也意识到,武力只能征服国土,只有仁德才能收服人心。他回宫后,重新审视国策,加大对农业扶持,降低赋税,鼓励生育。在他的努力下,秦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曾经的怨恨与不满慢慢消散,秦始皇的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敬重。

他在一处广场上发表演说,向百姓们阐述统一的意义和带来的好处。

“朕之统一,是为了让天下不再有战乱,让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一些百姓听了,开始对秦始皇的统治有了新的认识。

但仍有一些顽固的六国旧民,对秦始皇的话嗤之以鼻。

在一个曾经属于魏国的地方,秦始皇遭遇了一场小规模的抗议。一些人在街头高喊着反对的口号。

秦始皇的脸色阴沉,下令士兵们进行镇压。

“朕给过你们机会,但你们若执意反抗,休怪朕无情。”

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秦始皇的巡游仍在继续。

他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策的推行,百姓们最终会真心拥护他的统治,实现真正的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