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

公元前 221 年,咸阳宫的朝堂之上,庄严肃穆。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金碧辉煌的殿堂内,映照着秦始皇嬴政那威严的身影。

秦始皇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炯炯,扫视着殿下的群臣。此时,他心中正酝酿着一项影响深远的文化决策。秦始皇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朕欲统一文字。如今六国初定,然各地文字繁杂各异,政令推行受阻,文化交流亦不便。朕意以秦篆为通用文字,诸卿以为如何?”殿下群臣听后先是一阵惊愕,而后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丞相李斯出列,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圣明。此举确可使大秦治理更为高效,文化得以一统传承,只是推行恐非易事。”秦始皇微微颔首:“爱卿所言甚是,但此事势在必行。朕命李斯负责此事,调集各方学士,尽快拟定方案,编撰标准字书,分发至各地郡县。”李斯领命:“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秦始皇满意地点点头,他深知这一举措必将面临重重困难,但为了大秦的万世基业,他必须迈出这关键的一步。随后,他又叮嘱众臣要齐心协力,莫要懈怠,朝堂上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充满使命感的氛围。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然各国文字各异,交流不畅,阻碍政令通行,当务之急,需统一文字。”秦始皇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朝堂中回响。李斯退朝之后,即刻召集各方饱学之士商讨。众人汇聚于一室,却各执一词。有的认为应完全摒弃他国文字痕迹,只保留纯正秦篆;有的则担心操之过急,百姓难以接受。正当争论不休之时,角落里一位年轻学士站起,轻声说道:“吾等不妨取各国文字精华之处,融入秦篆之中,如此既便于百姓学习,也能彰显大秦包容万象之胸怀。”众人听闻,先是一愣,继而沉思。李斯眼睛一亮,拍手称妙。

于是,他们日夜钻研,精心编撰。数月光阴过去,一本融合各国文字之长的标准字书终于完成。秦始皇亲自审阅,看到字书中既有秦篆刚健之风,又含六国文字灵动之意,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大量抄录,分发至各地郡县。然而,偏远之地百姓多不识秦篆,抵触情绪强烈。李斯又建议选拔当地贤才讲解教习。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这种新文字,秦国上下交流日益顺畅,政令通达,秦始皇站在城楼上望着繁荣有序的帝国,露出欣慰笑容。

丞相李斯出列,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应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规范天下文字。”

秦始皇微微点头,示意李斯继续阐述。不久后,边境传来消息,有外族之人对秦国的新文字颇感兴趣。原来,随着秦国商贸往来渐盛,一些外族人看到秦国商人所用文字简洁美观且通用性强。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心生一计。他召集群臣商议,提出派遣学士前往边境及周边国家传授秦国文字。李斯赞同此议,并推荐了数位优秀学士担当此任。

这些学士到达边境等地后,不仅教授文字,还传播秦国的文化思想。许多外族人被吸引,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学习交流。秦国的影响力逐渐向外扩展。

同时,国内一些文人墨客受统一文字影响,文学创作更加活跃。诗赋文章不断涌现,文化空前繁荣。秦始皇见状,决定设立学府专门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从此,秦国文字成为华夏大地的主流文字,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秦始皇的这一决策也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之中。

李斯挺直身躯,慷慨陈词:“小篆字体优美,结构规整,笔画流畅,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以其为标准,可使文字统一,便于书写与认读。”

朝堂上的大臣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这一决策的重要性。

秦始皇大手一挥,说道:“朕意已决,就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字统一运动展开了。

在秦朝的学府中,学者们日夜研究小篆的规范和书写方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手持毛笔,在竹简上认真地书写着小篆。

“小篆之美,在于其形之端庄,韵之优雅。我们当倾尽全力,将其传承推广。”老学者对身边的学生们说道。

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模仿着老师的笔迹,努力掌握小篆的精髓。

在各地的官署中,官员们纷纷开始学习小篆。一位年轻的官员眉头紧锁,对着一份用小篆书写的公文苦思冥想。

“这小篆虽好,但与我之前所学的文字相差甚远,还需多加练习。”他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