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风和龚嫦琳都以为融资会很顺利。

接下来一周,向风见了三拨有实力的投资人。

第一拨是华国最着名的风险投资人创非凡,他带了几位朋友来考察。对飞蝶汽车很满意,表示愿意出资。

第二拨是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目前最赚钱的公司武桐汽车的创始人林鑫。

还有一拨是华国最大的电池厂家老板孙洪。他也是华大汽车电池供应商之一。

向风与他们在华大汽车总部见面,也带他们参观了车间,当然参观时都是禁止拍照的,

这三拨人都给了向风一个合作方案,其中孙洪给出的条件最苛刻。

“估值300亿,他投90亿,占30%。”

向风听完后心里直打鼓,但还是礼貌的回答说要回公司和团队商量,然后再给出己方的合作方案。

孙洪却很想按自己的条件入主华大汽车。

他认为向风只是毛头小伙,能搞出飞蝶汽车纯属意外,没有做大做强的能力,只有自己加入,才能保住他的企业。

“向总啊,您看咱们之间这互补性简直堪称完美!我这边呢,可以给您提供最为先进、卓越的电池技术;而您那里,则有着令人瞩目的飞蝶汽车。只要咱俩通力合作,那华大汽车必定能够迅速实现量产,到时候,您可就能轻轻松松地达成财富自由啦!”

说这话的时候,他眼神闪烁着一丝狡黠,话里话外似乎都在暗示,如果双方不能顺利合作,那么他手中掌握的电池资源要么会出现断供的情况,要么就是对供应量加以严格限制,如此一来,飞蝶汽车想要量产恐怕只能成为泡影了。

然而,面对这样明显带有威胁意味的话语,向风却表现得异常镇定自若,丝毫没有被对方的暗示所吓到。

他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应道:“嗯,听起来确实很有吸引力,但合作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需要从长计议啊。”

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向风心里清楚,对方的这番说辞不过是想在谈判桌上多争取一些筹码罢了。所以,此刻的他既不想轻易屈服于对方的压力,也不愿与其当场撕破脸皮,针尖对麦芒般地激烈交锋。

向风说道:“孙总,我采购你们的电池,也得到了你们的技术授权,这已经达成合作了。等将来华大汽车做大,电池采购量一定大增,即使向总没有入股,也能以供应商的方式合作,我们双方都有巨大的收益。”

“不不,我看好你这的项目,我会入股华大汽车的。”孙洪没有听出向风的意思,还要坚持入股。

向风只得说:“入股一事,我还需要与公司团队商量,不能立即答复你。”

“没关系,我相信你们会答应的。”

孙总狡猾的笑了笑,然后就带着他的人离开了。

向风也没有特别在意。

然而过了两天,突然在视频平台和咨讯平台,出现了几条质疑飞蝶汽车的文章。

文章说飞蝶汽车从立项到试飞仅用八个月,这其中的技术没有经过风控,可能存在巨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