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冯唐的详细奏报,贾记车行的优点长处和短板也是都充分暴露了出来。
看来贾芸还是有相当多的不足之处。
只是天生聪明,叫他自己鼓捣出了一支悍勇敢战的伙计部下,又适逢其会,凑巧击败了虏骑。
若不是朝廷需要,人家的伙计和车行还在各州府间跑买卖。
训练习武,也是要保护车行货物。
几千伙计和护卫,分散在几十个州府二三百个县。
漕帮三十万人,朝廷也没有畏惧害怕。
毕竟这些人不能和正规军比。
车行也是一样,贾芸机缘凑巧练出这些少年,战斗力也确实不俗,但也就只能说是机缘凑巧。
隆正帝也不仅仅是听冯唐一面之词。
在场的几十个将领都被垂询过,说法和冯唐大同小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贾芸有才,严格意义上也是有私兵,但不足为虑。
毕竟运输任务刚完成,车行恢复接单货运,大量的伙计护卫又分流出去了。
这也叫隆正帝颇为满意。
要是贾芸身边随时留着几百上千私兵,那确实不妥。
最少说明这少年桀骜难驯。
京师权贵之家都不得蓄养家丁护卫,一个少年东主,养几百上千的私兵,成何体统?
好在贾芸是个知机有数的。
人都分流出去。
京师很难同时有几百人在,而且很多接待人员都换成了雇员,而不是有奴契的少年伙计们。
可见贾芸是个有数的。
贾芸隔段时间就会购买奴契少年,这一次一个多月下来,他是一人未买。
相反,是在各州府雇佣车夫和后勤相关人员,比如驿传站的维护人员,上下货的苦力,养马的骡夫,马夫等等。
就在当地雇佣,给工钱就行。
这样一来,暗中想要弹劾贾芸的人也就偃旗息鼓了。
隆正帝心里是满意的,贾芸知机,果决,聪明。
不像贾家嫡脉的那些人,其蠢如猪狗。
想提携利用都不知从何下手!
还得从外围王子腾,再从宫中贾元春。
现在看来,王子腾是不必折腾了,先丢在九边不管,若立功则可重用,无功就不必管他了。
贾元春……
隆正帝还在犹豫。
用贾芸,要不要给贾元春一些恩宠?
毕竟从血脉来说,元春也是贾芸的堂姑姑,而且还未出五服。
此事先揭过不提。
大朝会就要开始了。
……
午门前人多的很,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朝会的朝官。
不少不需要朝参的勋贵都是跑了过来。
毕竟这一次是午门献俘大捷,上一次还是好几十年前。
勋门贵戚也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当然是不可放过了。
毕竟这一次的“大捷”虽是有水份,但打赢还是打赢了。
北虏东虏联手,数十万大军来犯。
结果打的虎头蛇尾。
最后关头更是狼狈撤退。
算上袭击车队的那一回,北虏前后损失数万人。
斩首就有七千多级。
俘虏也有数千人。
这一次最终的封赏是和献俘大典一起搞,也是给大周军方殊荣,同时提升军心民气。
几十年了,这已经是朝廷对北虏的最大的一次战功了。
不仅未失重要城池,反使敌无功而返,又斩获俘虏颇多。
确实也是值得一次献俘太庙。
大量文武勋戚汇集在午门外,站在千步廊前。
这倒省事了,比进皇极殿朝会地方要宽阔的多。
午门广场和千步廊在后世是进宫禁的必经之路,此时也没有什么附属建筑,站上几万人都不会嫌拥挤。
俘虏被陆续押解了过来。
大队京营将士和皇城禁军把几千俘虏看守的严实。
这帮家伙也都瘦弱的厉害。
他们来回折腾几个月,然后又当了俘虏,俘虏就算是要献俘没有被杀,但也别想吃饱饭……就是防着他们吃饱了闹事。
人乍一饿,可能会暴怒,生气,闹腾。
但饿久了,身体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但又不会面临饿死,那就完全不同了。
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俘虏就是证明。
每天都在挨饿,持续消瘦,没有力气,也没有脾气。
就如同一大群被牧人放牧的羊群,老老实实的跟随着押解人员。
哪怕此时要牵他们去砍头,这帮家伙也没有反抗的心气,更没有反抗的力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