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皆大欢喜

接下来十来天就是辛苦些,不可能再有危险了。

北虏主力不可能冒着蓟镇主力还在的前提下冒险再度深入,周军也不可能坐视不理。

军粮充足,士气不堕,这一仗已经没太大悬念。

两大强虏合作联手,这一次是多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入侵,但注定劳而无功。

接下来大周很可能会试探性的反击,建立一些边塞攻击点,那才是贾芸真正的机会所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至今尚未满一年,能获得眼前的成就,贾芸当然满足,并且深为自豪!

……

数月时间,恍惚而过。

季节也是由暮春至夏末。

东虏已经撤军,他们这一次就是配合一下北虏,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既然没有机会,他们也就果断撤军。

没有了牵扯的辽镇骑兵大股入关,北虏也就赶紧开始撤军。

他们在蓟镇一带折腾了几个月,攻打过好多个城池,除了打下几个县城和扫荡了几十个集镇,几百个村落外,几乎毫无收获。

就算扫荡村落也是收效菲薄,大量百姓带着物资早就南撤,大周在这事上很有经验……如果北虏成功抢到大量人丁钱粮就会使他们觉得有赚头,来年就会接着大举入侵。

这是从前明开始就有的经验。

包括防秋。

防秋就是在入秋时草刚刚枯黄时,就大举出动,最少要深入北方百里,把沿途的草都烧掉。

这样最少有几天时间北虏的马匹没有地方吃草,迫使其要多带好几天的粮草补给,增大北虏的后勤负担。

防秋,长城,大量防守要塞,还有北虏大举入侵后立刻坚壁清野。

这都是汲取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当然北虏也非一无所获。

这么大的地方,就算大周有所防范,粮食,牲畜,各种器物,好歹是抢到不少。

对这些穷鞑子来说,被褥,棉花,粮食,乃至柜子,桌子,都是无价之宝。

甚至整坛的酸菜,铁锅,铁制物品,都是好东西。

只是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他们能抢到的东西太少,算算几十万牧民在大周境内几个月的损失,完全是收支不能平衡。

这会严重挫伤大小贵族和牧民再次南下的积极性。

一次打击,多年平安,这也是多次边塞战争得到的经验教训。

这一次,北虏可谓损失巨大。

大周当然也有损失。

人员兵力和装备的损失不少,墩,台,堡有几十个被攻克,县城,乡镇村落损失也不小。

但无论如何,大周是有十几个行省亿万百姓的庞大帝国,论国力对北虏完全是碾压。

大周只要一两年时间就能恢复如常,北虏这一次却是伤筋动骨了,没有十年八年恢复不了。

其损失最大的是马匹,这么长时间高强度作战,人没死多少,马死的很多。

战马这东西极为娇贵,需要细心照料,战事不顺,战马得不到照顾和充分休息,大量死亡难以避免。

哪怕是北虏战马也不是无穷无尽,这个损失得花时间来弥补。

战马不是杂马,先要在马群中选择个头够高,耐力,冲击力都合格的儿马。

然后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训练。

普通的杂马,只能用来骑乘赶路,或是用来拉车当挽马。

战马仿佛是精锐将士,是优中选优的结果。

皇太极就曾经用肆意打猎,不爱护战马的罪名免除了莽古尔泰大贝勒的职位,可想而知,就算是这些游牧和渔猎民族,其战马也是珍贵资源。

战马损失,储备的军需损失,最重要的是信心的损失。

两大强虏联手,出其不意的攻击,这样的仗都打亏了,接下来除非是征集漠北漠西等所有部落,举国来战,否则仍然没有机会。

但若是举国来战,那就是赌国运了,大周也不是吃素的,极西的甘肃镇等各镇悍然北上,其余各镇根据情形集兵,内镇驻军北上,一样能集结百万大军。

加上有城池,要塞等防御设施,有过千门的重炮,想强攻得手也很困难。

就算东虏也是举国来战,胜负都在两可之间,更多的是他们劳民伤财,损失惨重。

三方的国力还是大周最强,所以恢复起来肯定是大周最快。

这也是周初时,周军还能深入沙漠和草原还有辽东,主动征伐这两方的原因所在。

至秋时,北虏终于承认失败,大举撤军。

不撤也不行了。

几个月时间,东虏撤了,辽镇入关,宣镇,大同镇都派了大量兵马至战场。

内镇兵也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