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陛见

在此之前,贾芸和那位打交道,主动试探和谈判。

当时他和冯致信等人都不太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现在他们才明白东主的良苦用心。

周致诚颇为诚挚的道:“东主,由您掌舵,出不了错儿。”

贾芸笑道:“也不可麻痹大意,一人智短,你们成长起来,我也能轻松些。”

……

十五日这天的大朝会照常举行。

并未敲响景阳钟。

这是所谓的朔,望朝参。

朔日就是每月第一天,望日是月中。

朔望朝参,这是在京朝参官免不了的苦差。

就算是地方官员也得聚集在当地的最高衙门,一起向京城参拜。

要是在前明,还得去当地王府朝觐亲郡王。

大家都很忙碌,风尘仆仆。

在京的要苦一些,朝会时间很早,很多住的院的官员,十几里地,得花两个多小时在路上,六点朝会,三点多就得起床洗漱赶路了。

大周的朝会在早晨七点一刻,住的远的官员仍然要半夜赶路,好不到哪去。

刚到辰时,午门前已经聚集了数千人。

从朱紫色的朝服到绿色朝服,大家按诸王,勋贵,文武分成左右两班,静候宣诏入宫。

所有人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少官员按交情聚集成群,小声议论蓟州那边的情形。

一旦被合围,辽,蓟都被分割,虏骑长围镇城和要隘,主力精骑很容易就突袭到京城……这就麻烦大了。

要对付精锐骑兵,步兵最少也得三比一。

也就是说过来十来万虏骑,京营就得准备三十万人才够格与其野战。

不是说人数相等就打不过。

而是要有几倍的人数,才能对其进行限制,不叫虏骑肆意突进,到处烧杀抢掠。

要到五十万左右的规模,才能把虏骑撵出关外。

说全歼虏骑,也就只能想想了。

骑兵机动力太强,根本咬不住。

前明时,朱棣可以说是武力爆表的一个皇帝,但五次出塞,战果可以说不值一提。

确实,也会烧一些草场,毁一些牧民的帐篷,但朱棣一次也没咬住蒙古的主力,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果。

五次亲征,三大营主力三十万,二十万后勤兵马,动员人力超过二百万,物资钱粮无数,把洪武三十年的积储用的光光,获得的战功不及蓝玉捕鱼儿海一次的战果。

朱棣也是被严重夸大了。

大周对北虏和东虏的战事更频繁,连文官都略懂战事,而不是前明那些指手画脚的外行。

大家心中都有数,现在当务之急是往前方送军需物资。

最重要的就是火药,炮弹,箭矢,甲胄……

然后,一个粮食就能抵这些军需物资的全部意义。

毕竟军镇都有储备军需物资。

虏骑强攻的可能性也不大。

消耗有限。

粮食才是重中之重。

军镇当然也有储粮,但基本上不会太多。

毕竟几十年一次的大举入侵时间点是完全随机。

随时给各镇储备一年或半年的储粮,消耗太大了,长久维持,大周的国力也坚持不下来。

还是那句话,北方的自给能力不足,储粮要维持近二百万人的京师已经仰赖漕运。

还有甘肃,宁夏,榆林,陕西,山西,大同,宣府,蓟州,辽东九镇百万大军,都是不能自给自足。

当地最多能解决五六成左右的军粮军需,其余的都要中枢调拨。

而虏骑入关,这一次是在蓟州,上一次却是从宣大破紫荆关而入。

维持九边加京城充足的军需储粮,以大周的国力根本就办不到。

只能哪一处有警,便将物资向某处倾斜。

这也是国力不足的窘迫之处。

关键点在军需和粮食,连这群普通的文武官员都知道。

越是知道,越觉吃力。

这一次虏骑破关显然是东虏和北虏在事前进行了充份的沟通,东虏牵扯辽镇力量,使最强的辽镇不能入援,入境的北虏骑兵里必定还有东虏的精锐在内,不然北虏很难有这么大的野心和决断力,也没有这实力。

骤然发难,暴起入境。

蓟镇一完,京师被围,辽镇被隔。

搞不好又是守京师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