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朱辰钰也很想看看这位,于是在看到留学名单中艾萨克·牛顿的名字后,朱辰钰急忙召见了他。
另一位面,这位可是老师,朱辰钰是学生,二者唯一的联系就是不知道谁编写的高中物理课本。
牛顿对大明帝国提出的天文学理论非常有兴趣,基本上自发学习了全部的天文学着作。
能够传播到英吉利的天文学理论最深的部分就是关于天体的运行规律。
而这本来就是牛顿擅长的部分,因此他更加痴迷于这些科技。
牛顿第一件事就是跟朱辰钰请教这些东西,朱辰钰虽然不想跟他说太多,但还是忍不住帮他解答很多天体物理方面的问题。
牛顿学习的数学和朱辰钰学习的数学有很大不同,西欧科学交流受到了东方的影响,那些类似微积分之类的东西,此时已经面目全非,跟另一位面的科学体系有了很大不同。
大明帝国的科学研究理论在这个位面是独树一帜的,但有些道理却是共通的,牛顿理解起来并不费劲。
关于牛顿力学,牛顿理解更快,毕竟这就是未来他研究的东西,他自己当自己的老师。朱辰钰只作为知识搬运工。
学者的通病,一旦涉及到科学领域,就很容易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种理想主义影响。
因此,虽然有着严重的技术封锁,依然无法避免的要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交流。朱辰钰也是徒呼奈何,或许是这一点,让她怀疑自己的民族政策是否过于偏激。
这一时期,英吉利的学者们也非常热衷于讨论天文学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教会的质疑。宗教与科学呈现了更多的冲突和纠葛。
伽利略的遭遇重新被人提出来,更多科学学者开始批判教会,并且他们崇尚科学主义。
克伦威尔的独裁和对天主教的偏见更加加剧了这种冲突,英吉利社会弥漫着科学主义的狂热氛围。
这让英吉利成为相对较强的一股力量,保持了一些对大明帝国的相对优势。
朱辰钰在打败女真,肃清周边威胁之后,就不再亲自参与对外战争和扩张,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