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返回横水镇

立渊传 王子余 2229 字 9天前

此时,燕王开口道:“会不会只是一个巧合呢?”毕竟楚世子妃是明夏公主,而这次的刺客又来自明夏,这样的巧合实在太过明显,任谁都会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秦王接着说:“父亲,如今局势险恶,宫内人员混杂,虽然寿昌宫固若金汤,但难保不会有消息暗中传递出去。儿臣建议让渊儿和公主返回横水静养。”

圣上听后,表示认同。他心里清楚,不仅是家中琐事,就连朝政机密也时常被泄露。曾经考虑过替换宫中所有人员,但由于耗费甚巨,此事就一直搁浅至今。

秦王继续说道:“孙太医也一同前往吧,演戏要演全。在刺杀事件查清之前,还请先生留在秦王府一段时间。”

孙太医望了望圣上,圣上点头表示认可。

此时此刻,在楚王府内的正堂之上,气氛凝重到了极点。涣世子和世子妃明氏恭敬地跪坐在地上,楚王则坐在正中央,面色阴沉,恶狠狠地盯着他们。

涣世子满脸惊恐,他不敢直视楚王的眼睛,只是低着头,双手撑在地上,身体微微颤抖着。他紧张得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不断用袖子擦拭着。而明氏却显得异常冷静,她挺直腰板,端庄地跪在地上,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畏惧之色。

突然,楚王猛地一拍桌子,怒声吼道:“反了你们!竟敢派人刺杀秦王,而后又对渊儿下手,你们到底有几颗脑袋?就算把本王、王府上下所有人的性命赔进去也不够!”

一旁的楚王妃孙氏见状,急忙走上前,轻声劝说道:“老爷,您先消消气,喝口茶润润喉。”说着,她顺手递给楚王一杯热腾腾的茶水。

“这一切都是那些下人自作主张,孩子们忙于政务,对下面的人疏于管教,没能约束好他们。”王妃坐在一旁劝说着。

但是楚王接过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继续怒气冲冲地接着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难道你们忘了五年前老大的下场了吗?秦王何等手段,你们没见识过,但也听说过吧?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棋子,你我也不例外!”楚王气愤到了极点。

“兄长那是谋反,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与之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世子妃说道,语气中略有些气愤。

楚王有二子,一个嫡出,一个庶出,庶出名立澈,略长于现世子立涣。五年前,立澈因被告发谋反而被圣上下令处死。当时,秦王曾劝谏圣上,楚王才得以幸免,但也因此失去了兵权。此后,西州军交由兵部掌管,而秦王则间接管理兵部,于是西州军转而由秦王掌控。当然,秦王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与此同时,圣上还下达了一道命令:所有王府庶出子弟必须迁出南都,未经朝廷诏令不得进京。这意味着他们基本被放逐,虽然有地方提供生活所需,无需为生计担忧,但却远离了朝廷,也就远离了权力中心。

“老爷,妾身刚刚从南都守备府出来,说是有人揭发。”孙氏说道,接着走过去把世子和世子妃扶起。“那人已被我处理了,所以老爷您也不必担心会当堂对峙!”

南都某个街巷,揭发男子拿着满满的一袋银子,取出一颗仔细的端详着,突然间,一个麻袋从天而降结结实实地套住了,接着两名黑衣人顺着屋檐而下,乱棍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没多久就不见动弹了。随后,黑衣人又消失在巷子里。

楚王此时仍然余怒未消,低着头默默压制着内心汹涌的怒火。当前的局面于他而言极为不利,稍有差池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再无翻身之日。世人皆知他的长子五年前所做之事,虽只是庶出之子,但无论是相貌、举止,还是为人处世和性格都与他如出一辙。按常理来说,破例立其为世子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那时楚王手握西州军权,都督西部诸州军事,为吴国戍守西部,抵御北梁、明夏以及西南的蛮夷。十余年来,边疆地区未有大规模战争爆发,各州人民安居乐业,楚王因此深得百姓赞誉,朝中大臣对其亦是多加称颂。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五年前发生的那件事彻底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五年前,楚王接到紧急诏令赶回南都,刚抵达南都便被剥夺军权并押送至寿昌宫。圣上甚至动了大义灭亲之心,幸得秦王劝谏方才作罢。虽然他后来返回重新执掌西州军,但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的手下将军们现在只听从秦王和兵部的手谕和命令,他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从此以后,他只能勉强维持局面,再也无法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