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穿越江河,沿着淮水逆流而上,历经数月的艰辛,终于在一处偏远的村落找到了姒熙。
修瑶激动地跑上前,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大声呼唤:“哥哥!”
姒熙抬头,看到修瑶,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小丫头,你怎么来了?”当他的目光转向祝融和易云川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
易云川凝视着姒熙,他穿着朴素的蓝色布衣,虽然显得有些疲惫,但目光中透露出坚毅。他与村民们并肩作战,努力阻挡着洪水的侵袭,那风尘仆仆的身影,让人难以将他与幽都那位地位崇高的大殿下,未来的幽都王联系起来。
“殿下,幽都王命令您交出息壤,并随我们返回。”祝融恭敬地拱手弯腰,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姒熙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毅然决然地回答:“你们回去吧!”他的声音虽然平静,却如同山岳般坚定,不容动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祝融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他站在易云川面前,希望尽力不动干戈:“殿下,此事属下实在难以交代,恳请殿下不要逼迫属下。”
易云川轻轻挥了挥手,示意祝融退下,他的嘴角挂着一抹从容的微笑:“殿下的智慧如同星辰,照亮了幽都,也照亮了人界。然而,您是否曾想过,使用息壤或许并非最佳之策。”
姒熙停下了手中的事务,目光投向易云川,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以魔君之见,应当如何是好?”
易云川见姒熙愿意倾听,便继续说道:“殿下,治水之道我虽不精通,但以我修仙问道多年的经验来看,河道如同人的经脉,水患如同人的气血,堵塞不如疏导。”
姒熙微微颔首,似乎觉得这话颇有道理,随即挥手召唤远处的一位年轻人:“禹儿,来,这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幽都魔君。”
那年轻人步伐稳健,气质儒雅,面容俊朗,一双眼睛如同秋水般清澈。
“文命拜见魔君!”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这位年轻人正是姒熙之子,姒文命,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大禹。
易云川几乎不敢相信,那个二十年前还稚嫩的小殿下,如今已成长为治水的中坚力量。
“魔君,请您继续。”姒熙希望大禹能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殿下,息壤遇水而长,确实能加固河堤,堵塞水流,但这违背了天道循环的规律。”
“此话怎讲?”姒熙的眼中充满了疑惑。
易云川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天道循环,万物生长,皆有其自然规律。息壤虽能一时堵塞水流,但长远来看,它破坏了水的自然流动,违背了天地间的平衡。治水之道,应顺应自然,而非强行干预。”
姒熙沉思片刻,然后缓缓点头:“魔君之言,令我茅塞顿开。禹儿,你可有所得?”
大禹恭敬地回答:“父亲,魔君的话让我明白了治水的真谛。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与之对抗。”
易云川看着这对父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幽都的未来,或许就在这代代相传的智慧中,悄然改变。
易云川的声音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沉浸在治水幻想中的姒熙。他的话语如同利剑,直指问题的核心:“殿下,水流自有其道,河道的本意是顺应自然,而非人为干预。水患之祸,多因天候异常,雨水失衡,加之河道砂石淤积,河床狭窄。殿下使用息壤,无异于火上浇油,助长洪水之威,岂非顾此失彼?”
姒熙如同被醍醐灌顶,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那么,我们应当拓宽河道,开辟新流,以分流洪水之力!”
易云川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设法调控雨水,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