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后勤

看到士兵并未因为吃人而产生畏惧,邢承恩很满意。

接下来就是准备武器,安排军需用品,好在就是在周边作战,后勤补给不需要太多,要不然能愁死。

好在蒸汽机带动重锤砸、削、锻造,比手工速度快很多。

还比如武器,主要是指冷兵器刀剑盾,也是用蒸汽机带动铁锤锻造的,不仅质量更好,生产速度也更快;

一天生产四五百把刀剑,轻轻松松。

原先只是觉得要有兵,可现在准备打仗才发现后勤还跟不上。

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新问题又生,比如罐头食品、药品、纺织三个大项也急需处理。

罐头食品和药品的重要性无需特别说明。

纺织更是重中之重,比如防刺服,伪装服,防刺手套,绳索,帐篷,背包,睡袋,功能靴等等。

如果队员一直北上跑马圈地,没有质量过硬的雨衣、服装,帐篷,背包,睡袋,肯定会付出大量伤亡。

如果这些东西配齐,则可以变成一场轻松的远足旅行。

但是,说说容易做到难。

比如造船,涉及到的工匠多达三十五种,需要使用的木材也有十多种。

也就邢承恩脑子一根筋,异常执着,换成旁人早已经放弃,邢国举就说过造不如买。

可是被邢承恩否定了,造船的核心必须掌握,要不然受制于人太被动了,而且自己要玩工业化,现在只能从造船业入手。

事情太多,急的邢承恩直抓头发,感觉脑袋要炸!

古时候农耕文明的军队为什么无法远征?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郭逵与宋神宗算账:10万将士与1万匹军马,每个月消耗的粮草需要40万后勤部队来搬运。

而《梦溪笔谈》则计算的更精细:民夫专门背粮,同时士兵也携带干粮。民夫和士兵若1:1配比,最高能支撑16天。若2:1配比,最高能支撑26天,若3:1配比,最高能支撑31天。如果再考虑返程,则进军时间还要减半。

所谓最高的意思是,要根据精密的计算,民夫随着口粮消耗逐个提前返程,否则一路跟着走到最后,他背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

并且这是理论模型,实战里,敌军一定会全力袭击、破坏补给线乃至摧毁供给站,抢夺粮草,击杀民夫,所以再考虑损耗,对后勤的实际需求会更高。

盛世之下,军需供应已是重负。

比如汉武帝握有文景两朝的积蓄和垄断专卖的盈利,国库已经算厚实。但连年北逐匈奴,仍导致“中产之家大抵破产”。

而乱世之中,军需供应更加困难。

并且冷兵器时代,攻城往往旷日持久,那么所耗粮秣从何而来?

就只有抢了。

而且在敌我胶着的态势下,自己抢的同时,还要让敌人无可抢,那就要烧。

至于屠城,除了少数变态心理,更多也是为了减少损耗。

这是蒙古帝国惯用的逻辑和手段。

因为部族士兵有限,而攻略的地域又过大,如果前方处处遇抵抗,则己方损耗过大,如果后方处处再分兵驻守,到最后就无兵可用。

屠城既可以震慑后面的城市,逼迫其放弃抵抗,也可以避免分兵驻守导致的减员,并彻底排除其复叛的可能,以免后方补给线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