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承恩就算想掰腕子,也不能脑子一抽热血上涌,就要单枪匹马杀去中原,当送人头的铁头娃。
好歹是看葫芦娃长大的,一个一个送要不得。
想要养兵就得有钱粮,粮食现在还好买,钱就难住邢承恩了,一直做走货赚钱已经被盯上了,而且也不够养兵的。
私盐买卖武装力量不够玩不起,邢承恩准备玩两白里的另一白,就是白糖。
为此还专门在小艺面板里搜索了“黄泥水淋糖法”。
这是一种记载于《天工开物》的制糖法,意思是用黄泥水冲淋结晶的红糖(黑砂糖),可得洁白如雪的“洋糖”。
这个记载,常常出现在各种古代种田文里,在科普我国制糖史的文章里也常常被cue,是一项里程碑级别的技术。
可邢承恩实际操作的时候懵了。
先来看看《天工开物·甘嗜》的记载:
(糖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意思是把漏斗(瓦溜)的出口处堵上草,放在缸上,把富含杂质的黑色砂糖放入漏斗中。
等糖“结定”后,去掉漏斗口处的草,用黄泥水淋下,糖中的杂质就都流进了缸里,漏斗内的黑糖也都变成了“白霜”一样的糖。
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吧?有现代的活性炭、等离子交换树脂来做吸附剂,还要动用离心机才能分离的杂质,明代用泥浆“淋下”就行吗?
邢承恩实操了之后根本做不到,完全是哄人的。
《天工开物》记载的这套制糖法,据作者说,广泛应用于“闽、广之南方”。
不信邪的邢承恩又查阅明代福建、两广一代地方志,发现许多记载于《天工开物》相似,但在脱色细节上大相径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兴华府志》记载:“……二月梅雨作,乃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干之,用木桶装贮”
意思是将糖用泥封口,半月换泥,如此反复至半年后的“大小暑月”才能制出白糖。
《南产志》记载:官糖取之再行烹炼,辟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
这是对“多轮脱色”的说明。
把已经脱色的糖“再行烹炼”,用鸡蛋搅拌澄清,重新放在瓷漏里,“覆土”,另其颜色加白。
如果说《南产志》、《兴华府志》成书较早,《天工开物》时期已有技术进步,那么再看一段清代的《淡水厅志》引用的《东宁政事集》记载:
蔗苗于五、六月,首年太嫩,三年太老,惟次年为上。
硖煮之期,以蔗分先后,若早砍则浆不足而糖少,砍之必自十二月始,至四月止,硖多泥土,煮一次去渣,再之上清,三之下清,乃成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