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融洽

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3417 字 2个月前

“故皇太子瑛,承天祚之庆,保鸿名之光,庆钟霄极,亲则朕弟。朕以眇身,缵膺大宝,不及让王之礼,莫申太弟之嗣,敬用追谥曰奉天皇帝,妃薛氏谥曰恭顺皇后……”

听着这旨音,封常清眯了眯眼,有些失礼地盯着李琮看了一会,试图发现这位天子脸上的异色。

然而,李琮始终很平静,似乎是已经想通了,皇位原本就不属于他,虽然因一系列的变故而落到他身上,也不过是让他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罢了。

宣读完圣旨,李琮的脸色惨白了许多,颓态无法掩饰。

最后,是因李琮无法久站,宫人们拿了两张胡凳给他与李隆基坐下,接着便草草结束了祭祀。

而太上皇、圣人离去后,唯有太子继续完成了对奉天皇帝的告祭。

趁着这时机,封常清当着百官,拦住了御驾,请求觐见圣人。

此事让李琮十分为难,还是一个宦官到了他身边小声地说了一句什么,李琮才答应在延英殿见封常清。

封常清自诩是天子可以托付之人,因此觐见之时,他留心着天子是否会对自己有所暗示。

可惜,李琮对政事不熟悉,谈及吐蕃的战事没有什么可说的。

闲谈了几句,他感慨道:“朕老了啊。”

这句话透出一种时日无多的悲凉,他是真的身体不好。

其实,登基之前李琮就有衰败的迹象,是当上皇帝的兴奋劲让他重新焕发了不少活力。但薛白监国,使得他心气一散,那种衰败反而加剧了。

“臣愿为圣人肝脑涂地,但不知有何可做的?”封常清问道。

这句话,他是用了莫大的勇气才说出来。

若是李琮心底不愿承认现在的太子,他誓死也要维护大唐的正统。

李琮愕然回过头看了看他,那毫无生机的眼神里浮出一丝异色,嘴唇抖了两下,在犹豫着要不要说。

封常清环顾一看,见只有几个宫人站在颇远处。他遂把身子向前倾,请天子对他小声降谕,托付大事。

李琮心领神会,凑过去,低声说了一句。

“封卿,识得炼丹的道长吗?”

“臣愚钝。”封常清愣了一下,不解。

他想到了李遐周,于是揣测着天子想说什么。

是要谈谈灭佛之事吗?天下间传闻就是道士李遐周怂恿太子灭佛。

或是,圣人想说李遐周制的火药?能用在西北战场上或是别的地方。

李琮见他不解,叹道:“朕真想知道世间是否真的有长生不老的丹药啊。”

“圣人?”

“封卿知晓吗?”

封常清用力抿着嘴,良久无言。

他看着面前那张衰老的脸,从中已看不到丝毫的神彩。

李琮不在乎这个臣子是怎么看待他,喃喃道:“朕潜邸之时,也曾炼出过一些丹药。如今居于深宫,反而不甚自在……”

封常清长揖一礼,道:“臣告退。”

他的信念已然动摇了,若再问他是否还怀疑薛白是挟天子以令诸候,他不会像之前那般笃定。

退出了延英殿,宦官就引着封常清去宣政殿。

不论他承不承认现在就是太子监国理政,保证着整个朝堂的正常运转,应付着吐蕃的大敌当前。

到了宣政殿,宦官通报过后,先是让封常清稍等,说殿下正在见太上皇。

过了一会,却见高力士出来,含笑道:“封将军进去吧,太上皇召你一道商议。”

太上皇诏见,这并不让封常清意外,可他缓缓登上石阶,进入宣政殿,却意外地发现,太上皇与太子的相处是那样的融洽。

殿内不仅有薛白与李隆基,几个宰相与朝堂重臣都在。

显然,就着与吐蕃的战争请太上皇出面主持一场议论,这出自于百官的意见为的是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薛白追谥了李瑛为皇帝,有所得,那就有所让步,权争的艺术就是互相妥协。

封常清走近,看到李隆基那更为苍老的脸上依然还带着神彩,浑浊的眼睛里依然闪着智慧与亲和的光亮,封常清眼睛一酸,当即就拜倒在地。

“臣本贫贱,得太上皇之信重,擢为节度使,从微至着,不知何以报太上皇之厚恩。”

李隆基坐在那儿,拍了拍膝盖,道:“那你就助太子,为大唐打好这一仗。”

这样一句沉稳威严的话,让封常清的心一下子就定了,因为方才见过李琮而泄掉的士气顿时就重新振奋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热血上涌,当即大声应道:“臣领旨!”

有了李琮的对比,李隆基这种垂垂老矣,却还保持着上进的精神,确实是能给人以激励。

“太子,扶他起来。”

李隆基抚着花白的长须又吩咐了一句。

他既吩咐了薛白就不得不做,上前扶封常清。

但抛开这一点摆谱的行为不提,李隆基这样做实则是有利于薛白更顺利地处理朝政。

至少,封常清对薛白的态度立即就有了改变,薛白一伸手,竟没能立即将他扶起来。

封常清结结实实地拜了一拜,道:“臣以往对殿下深有误解,请殿下治罪。”

“既贬谪了你,该治的罪都已治过了。起来,谈谈战局。”

“喏!”

殿内早已铺开了河陇到安西的地图。

当着李隆基的面,李岘先说了如今与吐蕃交战的形势,达扎鲁恭的三十万大军分三路而来,郭子仪兵少,如今只能龟缩防守,同时让士卒抢收麦子,坚壁清野。

至于元载提出过的出兵原州,从战略上看是好的,但郭子仪认为原州城池已被吐蕃军焚毁,一旦出兵,无处驻扎,粮草又难以运输,容易被吐蕃吐围困,反而陷入被动。

借着这件事,郭子仪的奏书里还说,与吐蕃的战事会是一场持续数年甚至十数年的长期战争,只有等到国力能够全面胜过吐蕃,才有一步步收复失地、反制吐蕃的机会,急于求成只会让战事陷入被动。

就此,薛白问了封常清的意见。

封常清与郭子仪心态不同,他更迫切地希望能够连通西域。

可他久在安西四镇,对河西、陇右不算太熟悉,对比了双方的兵力、钱粮,再看地势,认为大唐目前确实只有被动防守这一个方法,这看法却与郭子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