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人类故土

就在巡逻队和漫游者扯皮时,追杀舰队已经开始突进了。

在自家的控弦者被wayne重伤后,整个舰队都非常谨慎。他们不想和龙语者正面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等漫游者舰队补给耗尽,然后在无光带活活困死他们。

可当看到巡逻队后,追杀舰队就知道没时间了。

他们必须在巡逻队抵达前,把漫游者舰队全部杀光,不然这场行动就算彻底失败。

只要能把活口都干掉,就算被未央抓个现行,也没人能够出来作证。

全部杀光,也算暗杀。

还未进入射距,追兵就率先开火。二十艘炙热级的轨道炮,沿着航向开火齐射,抛洒出一层层弹幕。他们冒着馈电的风险,直接打了足足8轮。

考虑到驱逐舰有限的能源压强,这已经是极限火力。

密集的300毫米子母弹被调整了分离时间,确保在射程末端形成面杀伤。

五十世纪的太空作战分为光谱检测阶段,视距外阶段,视距内阶段和狗斗阶段。虽然相关的技术与理论,已经有了三十个世纪的进步和实践。但是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往在大炮射程之内”。

谁射的更远,更快,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术优势。

动能弹幕射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古典工业时代的战争里,大气层内的一切射击都绕不开两个阻力:风阻摩擦和地球引力。前者让弹丸携带的能量逐渐衰减,后者则会确保第三宇宙速度下的一切物体重回地面。

这些问题在宇宙空间里几乎都不存在。

真空没有阻力,而远离星体也让引力变得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太空中射出的弹药,在撞到东西前,可以永远的运动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弹药口径太小,杀伤力有限,无法形成火力密度。如果口径太大,激发能源和运动速度又跟不上。

宇宙中动辄光秒的接战距离,让彼此都很难锁定对方的具体运动轨迹。试图用无制导炮弹来进行点对点的攻击,犹如瞎子穿针眼,很难获得战果。

但人类从不缺乏创造力,特别是在自相残杀上。

动能伤害由质量、密度和速度共同决定决定。一种包含贫铀的钨质子母分离式弹药,完美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点对点不行,那就面对点。

通过电加速的大型轨道炮,可以用接近3%的光速射击弹丸,这些定装弹可以在之后的运动中,达到15%C-30%C的极限速度。超高速弹体会在接近目标三到五光秒内解体,并且抛洒大量贫铀箭弹或者钨钢霰弹。配合阻尼扩散效应,可以形成边长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致密弹幕。

不要小瞧这些箭弹,虽然总体动能不如大型弹丸。但真空中没有阻碍,这些箭弹依然可以通过高密度和高速度对敌舰造成伤害。

我们假设宇宙中的战舰是到处乱飞的苍蝇。你用步枪很难打中它,但是拿个苍蝇拍就很容易了。

苍蝇离你5米时,它一分钟可以跨越观察者140%的视线范围。而距离超过100米时,这个范围变成40%。当距离超过1km时,这个范围就剩下5%。

通常情况下的太空作战范围在一光秒内,也就是三十万公里。

所以不怕你乱飞,你的所有运动轨迹都在我的攻击范围之内。

当然,弹幕射击还涉及弹药消耗博弈,舰队双向机动,弹幕主动防御和密度概率云等深奥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依然是目前运用最普遍的先发战术。

能够廉价高效的消灭同类,这类武器一向深受人类喜爱。

现在,密集的300mm弹幕,即将迎面撞上漫游者舰队。

为了逃命,Brave让舰队沿着航向摆成“一字长蛇”。这是应对弹幕射击最简单的办法,舰队通过彼此重叠降低正面投影,来减少弹幕伤害。

但是一旦执行了这种战术,己方的直射武器射界就会大大降低,而且机动力也会跟着下降。

人家打那么多弹药图什么?不就逼着你变轨嘛?

老练的舰队指挥官,从不奢望一轮齐射就能将对手带走。因为弹幕射击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就是限制敌方运动并阻碍航向。

高速炮弹的运动轨迹是沿着两只舰队之间最短距离飞行的。如果你是被射击一方,你准备怎么应对?

一动不动?除非装甲厚的没边,不然直接被打烂。

垂直于弹幕方向,切线横跑?如果速度够还行,速度不够就是边跑边用脸接炮弹,然后被打成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