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恶战(3)

根据星火的判断,这是一架亚轨道轰炸机。这种轰炸机的致命之处是将弹道导弹的超强突防性能和有人机能迅速应变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其实已经到顶了。而且受制于地球曲率和弹道导弹本身的特性影响,无论是通过多么先进方式进行人在回路的导弹控制,当弹道导弹进入飞行末端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不可操控。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实,无论多么先进的弹道导弹,在末端突防的时候也只能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机动模型进行机动。这也成了反导系统拦截弹道导弹的突破口。

随着反导系统的日趋先进,弹道导弹技术似乎是进入了瓶颈。为了能让弹道导弹能够有效突破日趋坚固的反导拦截伞,弹道导弹技术革新被推上日程。

当时的技术路线无非是,对弹道导弹进行全程操控,让导弹本身具有态势感知系统,能探测并锁定来袭的拦截弹,并作出相应的机动动作规避甚至是用导弹或激光等武器击毁拦截弹。

总结而言,要把这个弹道导弹变成一架一次性战机。这些预想,最大的技术障碍就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极差的电磁环境下处理巨量的信息。能跨越这一技术障碍,就只有将量子纠缠技术应用到极其成熟。先不说人类只能在实验室内证实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量子技术突破到那个程度,人类还用不用传统化学能武器都是个问题。

就像是中世纪的技术人员试图把弓箭发展到极致,他们需要成熟的钨合金锻造技术让箭头无坚不摧,需要先进的聚合物工业让弓臂轻巧、省力又强劲,最好还有先进的纳米工业让弓弦足够坚韧,成熟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让弓箭飞得更远……

您猜如何,实现了这些技术都已经到二十一世纪了。而无论是大宋和法兰西的弩手,还是英格兰的长弓手、亦或是罗斯人和蒙古人的骑射手,从十六世纪起就开始被火枪逐步替代了。

升级弹道导弹倒不如制造更多的弹道导弹来进行饱和打击。当然,还有另一种技术路线,星火还特别了解过。那就是亚轨道轰炸机。这个项目最终也是因为解决不了飞行员抗过载的问题而不了了之了。

……

林若清和毅毅驾驶着01,开引擎加力大迎角爬升,捕捉着那亚轨道轰炸机机动后的微弱信号。

“2号,信号要跟丢了。”毅毅通过内部通话系统通知林若清。

“收到,发射引力特征弹,看看能不能锁定。”

“收到。”

编号01的朱雀重型空中优势制空机甲在信号消失的最后一刻发射两枚引力特征制导空空导弹。只期望这种不依赖雷达波或红外特征锁定的最先进的弹道导弹能捕捉住目标。

“报告,目标消失,导弹没有捕捉到目标引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