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飞轮和连杆,是前进的道标

恐怕谁都没有想象到,这个世界第一台真炁机的组装车间会简陋到这种程度。

它就是在荣叔铁匠铺旁边临时设立的通风积雪木制工棚,这个平时在组装犁的简易区域根本就和任何“高精尖”或“技术创新”什么的都扯不上关系。

最关键的符文组在潘雨竹家里的实验室手工雕刻完成,用于支撑的基板和操作组件使用了便于加工的木材由村里在冬天闲着蛋疼的木匠雕刻而成,剩余的金属零件由铁匠荣叔敲打成型。

所有参加制造的工匠都站在一边,如果哪个零件出现问题时就直接上来修改。

没有机床,没有高精度模具和锻造设备,工匠们用纯手工制造了这个世界上第一台真炁机的零件。

如果不是有每个职业都特有的“职业技能”,工匠也有属于自己的塑造类法术,恐怕组装这一步根本就无法完成。

这一件新事物的诞生,很不容易。

在粗麻布上边是飞轮和曲轴连杆等一类的零件,最底下的是各种符文基板。

王玉承下令到:“各位,总装开始。”

在经过小半个小时的组转之后,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个机器足足都二点五米高,两米宽,大部分由木制和钢制结构构成。

它依稀有着一点地球上“远亲”的影子,有一个硕大的飞轮,以及与飞轮连接的连杆和曲柄、曲轴结构,但它又和地球上的任何一台动力机器都截然不同。

没有庞大的气缸结构作为动力,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在地面上的符文组,一组竖着放置的正方形滑块,按照设计配重块会在滑轨上往复运动。

底下是最最基础的聚灵阵基板,上方活动的开关与曲轴连杆相连接,在滑块移动到相应位置时启动,给机械做功。

滑块的移动带动连杆运动,连杆驱动飞轮,飞轮的转动在输出功率的同时也在切换聚灵阵的连接,不断的给机器输入能量,推动滑块运动……最终构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除了机器本身的结构以外,在外部还有控制能量输入的节流阀和应急断开开关。

不需要气缸结构,这意味着不需要精密而且高强度的气缸、不需要橡胶这种密封设备、降低了润滑油的供应要求……这一切意味着在加工精度和材料方面可以相对放宽——甚至降低到农村就可以手搓的程度。

与之相对的,是对另一个技术——符文技术的高度依赖。

这就需要修行者、符文工匠一类的人员进行相应的配合,但幸运的是,在凡人完成符文制造方面王玉承已经有了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