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激光

本次为普通电磁场干扰环境下的打靶演练,因为星球本身自带电磁场,所以必须加上这个实验,以此检验亚实战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秦岚看来,实验结果无非两大类,一是影响不大,几乎正常打击,二是影响偏大,球形闪电直接坠地或者漂离激光轨道。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出乎意料的,球形闪电在普通电磁场干扰环境中的运动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震荡,并没有她想象中的直接脱离轨道,而是以轨道为中轴震荡,而且震荡频率较低。

多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并不是实验误差会操作失误引起,这就是正常现象,一种运动规律。

如果这样的规律能够在各电磁场干扰强度等级下保持的话,就说明这种武器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其武器运动路径的最终结果并不会被这些因素过多干扰,或者说,误差较小。

这样,就还需要一些实验,他们需要调高干扰强度以模拟实际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以此检验类实战效果。

在实验场地上布置了超过两百个电磁场发生装置后,时间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五十二分左右,但这不影响实验,大家都快忘记饭点了。

线圈以网格状态排布于地下二十厘米左右,实验开始前所有单元处于待开启状态。实验原理就是,规律排布的单元以动态或者静态及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式开启,以此形成特定或者混乱的电磁场,由此模拟战场环境。

首先肯定是静态/动态规则电磁场实验类实战打靶演练。

在较低电磁场干扰环境下,球形闪电运动轨迹依然以周期性震荡为主,即使改变电磁场方向也不过是改变波峰波谷的方向罢了,之类情况表现出与自然电磁场干扰环境下实验结果类似的结果。

实验还发现,当电磁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球形闪电会脱离激光轨道,虽然依旧有类似周期性震荡的运动行为,但不可控性大大提高。这种情况在运动距离较大时更为明显,因为那时候的激光束缚能力也降低了许多。他们将"那时"的电磁场强度与激光强度的比值定为一个常数Z,这个常数的意义就是:在"短距离"内当电磁场强度达到激光强度的Z倍时,球形闪电将脱离可控轨道,所以这个常数也可以叫"剥离常数"或者"极限常数"(提示内容以后将大大减少,以防止被猜中剧情的情况出现)

鉴于这个常数的描述范围仅限于短距离内激光能量衰减几乎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对常数包含的量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