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老子得宝

女娲闻接引之言,心中思虑,知其欲与己联手,对抗老子,心中暗忖。

“彼无非欲引我入歧途,焉能轻信乎?

女娲乃明理之士,岂可轻举妄动,悖逆天道。

于是,女娲静思片刻,遂转身向老子而行,恭敬立于其身后,以示态度。

老子者,玄门大师兄,人教教主之尊,教化人族,立天皇,乃职责之所在。

自己兄长要想成天皇之位,少不得老子点头,自己如何会在此时得罪老子。

老子目光如炬,心中知晓女娲之立场,轻轻颔首,面露欣慰之色。

当下,他细语传道。

“女娲师妹放心,教化人族,令兄也十分合适。”

准提见场面如此,心中暗自思量,心知若其轻举妄动,立时必遭三清与女娲之群攻,形势岌岌可危。

彼时,他审时度势,心中自言自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如等待时机。’”

“此言诚然,今若心急出手,反招不测之祸,岂非愚蠢?”

四周气氛渐显紧张,天地之间,阴云密布,似为徘徊之雷霆预兆。

接引见状,心有所感,微微摇首,以眼神示意准提,意在告诫其勿轻举妄动。

准提目光如炬,视向崆峒印,心中怒火中烧,恨不能立刻将其拿下。

然见老子等人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心中犹豫不决。

良久,准提思绪流转,内心暗自斗争。

“此际若犯上,岂非自取其辱,反遭群攻之祸?”

意识到局势之复杂,终于心中一叹,放弃了对崆峒印的贪念。

遂缓缓退至接引身旁,心中虽遗憾。

遂宽慰自己曰:

“忍辱负重,以西方教大局为重,方能长久。”

毕竟,崆峒印者,虽具无上神威,然于此际,欲得其物,诚为难矣。

今时形势复杂,诸圣环伺,岂可轻举妄动?

故准提心中明悟,毅然决然,不复纠结于此,暗自作罢。

接引见其果敢之决志,心中颇觉欣慰,面带微笑,目中流露珍惜之意,似对准提之审时度势,暗自赞许。

他知准提非愚者,能观全局,舍小我者,得大我,乃真修道之一途。

气氛渐平,四周万物静谧,唯闻微风拂过,似诉说着彼此心意。

接引低声道:“道途艰辛,明者自知,崆峒印虽宝,然得失之道,非当下所为。欲成大道,先须修身齐家,克己奉公,方能长久。”

准提默然点首,心中豁然开朗,恍若云开见日。

接引继而微叹,心中若有所思,遂上前向老子施礼,恭声道。

“善哉善哉!崆峒印之器,然今之时机,似应归于道友所有。”

“此乃天意所归,吾辈当遵循自然之道,不可争攘。”

言未卒,转身对女娲言道。

“娘娘勿忧,实乃感慨。”

“伏羲道友证道之日,似乎未远矣,此乃我等共同之幸,庶几能保人间众生安宁!”

女娲闻之,娇颜微露愉悦,心中忧虑渐舒,似有风回春暖。

老子闻言,目若星辉,眸中不禁透出几分宽慰,颔首而笑。

随后,接引又向诸众施礼,拉着准提,归去西方之境。

二人携手,步伐稳健,似乎无声之道在其间流转,心意相通,恍若灵犀之契。

余者见状,心中自然各有感触,或欣慰,或惋惜。

老子凝神注目,目送二人远去,似思虑重重,亦似有所悟。

女娲则微微颔首。

接引与准提渐行渐远,背影渐隐,仿佛随风而逝,化作一缕清烟。

老子见西方二圣已然远去,心中释然,静观四野。

见虚空之中,崆峒印自若悬浮,光华流转,宛如星辰之辉煌。

遂缓缓挥手,意在收回此宝。

他手中一招,气息顿凝,似有无形之力。

将崆峒印渐渐引至其掌心,印光闪烁,渐而合拢,于他掌中乍现一股莫大之威,乃天地之灵气所集,映衬其面色如朗月之明。

印收于掌,落于心中,老子面现微笑,。

同时心中感应,似有天道之音在耳边轻响,冥冥之中,预示未来的种种变化。

四周景色依旧,天地间生机盎然,溪流潺潺,山川更是逶迤。

老子立于此间,目光远眺,仰观星辰,俯察山川,似在思索天地之奥义,心中千绪万端。

继而收聚心神,向众人施礼,温声道。

“贫道谢过诸位师弟相助,乃至于此,甚感荣幸!”

众人闻言,纷纷躬身回礼。

云卷云舒,随风而逝,老子转身告辞,归首阳山。

众人伫立原地,望着老子远去之背影,凝神沉思,心中感慨万千。

良久,方略显松弛,彼此相对,稍作寒暄,便相互告辞。

众圣各归其道。

唯有通天独立于古松之下,凝眸远望,心中默念。

其目光星沉,似在探寻天机,俨然有重要之事待思考。

忽而,他眉头微皱,心中思索道。

“只待将伏羲真灵投入六道轮回,时至人族大兴之始,然此事未可忽视,须早做打算!”

小主,

这一日,地府幽静,平心娘娘正在处理诸多事务。

入神之间,忽然心有所感,似闻天际传来祥瑞之气。

心中一震,乃知圣人降临,遂放下手中卷宗,从座而起,出迎于门。

但见门外光华流转,四周静谧。

唯闻空中鸟鸣声声,平心娘娘神色端庄,举步迎向,望见前方倩影飘然而至者,竟是女娲娘娘。

霎时,心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昂首正色,上前一拜,恭声道。

“平心见过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微微一笑,眉目之间透着慈光,颔首示意,以手轻抚,温声道。

“平心无须多礼,今日来此,乃是有要事商议,望汝速归座中,共议天命之事。”

平心闻言,诸事尽皆放下,心中虽感光荣,却也明白此事之重要,似乎已然明了,教化万民之道,皆在于此。

于是恭身随行,回至地府正殿,内心既惴惴不安,亦满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