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民报的发行,宛若在平静的湖中投下了颗深水炸弹。
整个绍兴府都沸腾了。
报纸完全脱销,仅仅绍兴城就卖了快八千份。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外地商人看到了商机,他们纷纷前往报社要求购买大量的报纸,甚至连第一期他们也要。
在绍兴,一份民报才两文钱。
他们转卖到其他地方,五文钱都能轻易脱手,这转手就是两倍半的利润。
要知道在上海,一份报纸普遍要十文钱。
若是他们也卖十文钱,那就是五倍的利润,这让他们如何不兴奋。
兴奋地同时,他们也暗骂民报傻逼。
价格定得这么便宜,完全是亏本吆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他们得尽可能地多薅羊毛才是,等以后倒闭了,亦或者涨价了,那这钱可就没得赚了。
陶成章和鲁迅同样也兴奋。
他们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殷启坚持要定低价。
估计也是希望这些商人能够将民报卖到大江南北吧。
这可比他们自己建立渠道轻松多了。
反正对于他们来说,赚不赚钱无所谓,亏本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推广民报,启发民智,如此才能够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接下来五天,民报依旧以每天一期的速度发行。
销量也是节节攀升。
整个绍兴府维持在万份上下,但外销的,到了第五天就提升到了六万份。
也幸好他们都有存稿,才能支持每天一期。
不过陶成章也登了征稿启事。
相信撑过一个月,报社就能走入正规,不需要他们日以继夜的写文章。
五天的时间,西门要吹雪、陶耳山人、鲁迅三人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名人,特别是西门要吹雪,更是受到了青年们的追捧,被尊为新时代的先锋。
五天后,民报出现在了杭州、宁波、苏州、南京、上海等地。
同样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上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看到几期民报后大为震惊,同时更是欣喜,他似乎看到了一缕曙光出现在黑暗的黎明前。
“民报,当真为时代先锋!”
当即,他便在《时务报》宣布,所有文章都必须使用白话文,支持民报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与此同时他电报天津,让天津再传给在北京的康有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