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庄宗李存勖(三十九)

公元924年,即后唐同光二年的癸巳日,李存勖颁布了一道诏书。诏书中说:“皇太后,作为天下万民的母亲,她以慈爱之心视万民如子。为了彰显她的尊贵地位与崇高名号,应当为她另建一座宫殿,以此来更加突出她的尊严与地位。这座宫殿的名字,就定为长寿宫。”同日,枢密使郭崇韬向李存勖上奏了十五件有利于时务的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李存勖在审阅了这些建议后,非常满意,下了一道优诏表扬了郭崇韬的忠诚与智慧。

甲午日,奚王李绍威和吐浑李绍鲁都向朝廷进献了骆驼和马匹。这些贡品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朝廷的忠诚与敬意,也展示了他们部落的繁荣与富强。丁酉日,李存勖又颁布了一道诏书,任命武安军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昭州刺史马希范为永州刺史、检校太保。这一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马希范的信任和赏识,也彰显了后唐王朝对地方官员的重视和培养。

癸卯日,李存勖再次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他任命光禄大夫、检校左仆射、行太常卿李燕为特进、检校司空,仍任太常卿;任命御史中丞李德休为兵部侍郎;任命吏部侍郎崔协为御史中丞。这些任命不仅优化了朝廷的官僚结构,也提升了各位官员的地位和执政能力。

转眼间到了三月甲辰日,李存勖追赠故河阳节度使王师范为太尉。这一追赠体现了李存勖对王师范的敬仰和怀念,也彰显了后唐王朝对功臣的尊重和褒奖。乙巳日,李存勖又任命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符习为青州节度使;任命北京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右领军卫大将军李绍斌为沧州节度使。这些任命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同日,镇州上奏称契丹侵犯边塞。李存勖得知此事后,立即下诏命令李嗣源率军屯驻邢州,以加强边防力量,抵御契丹的入侵。丙午日,李存勖又任命荆南节度使、守中书令、渤海王高季兴依旧为检校太师、兼尚书令,封南平王;任命幽州节度行军司马李存贤依旧为检校太保,并任命为幽州节度使。这些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关心,也加强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中书门下在此日也向李存勖上奏了一则关于官员奏荐的建议。他们提出,近来各州奏荐县令、录事等官员颇为混乱,不合规程。为了规范官员奏荐制度,他们建议今后节度使管辖三州以上的,每年允许奏荐管内官员三人;如管辖三州以下的,只奏荐两人。而且必须课绩特别优异,才能上报。防御使只允许奏荐一人,刺史没有奏荐的例子。李存勖在审阅了这份建议后,同意了中书门下的提议,并下令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己酉日,李存勖任命太子少保李琪为刑部尚书。这一任命体现了李存勖对李琪的信任和赏识,也彰显了后唐王朝对法治建设的重视和推进。庚戌日,幽州上奏称契丹侵犯新城。李存勖得知此事后,立即下诏激励各军将校奋勇杀敌,保卫边疆。他赐予自检校司空以下的将校“叶谋定乱匡国功臣”的称号;赐予自检校仆射、尚书、常侍及谏议大夫“忠果拱卫功臣”的称号;初次带有宪衔的赐予“忠烈功臣”的称号;节级长行赐予“扈跸功臣”的称号。这些称号不仅体现了李存勖对将士们的褒奖和激励,也彰显了后唐王朝的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中书门下在此日又向李存勖上奏了一则关于州县官考满后的管理建议。他们提出,州县官在任考满后,即应按照规定格式申报吏部,本道不得差遣代理官员替代正官。这一建议旨在规范州县官的管理和任用制度,确保官员的合法权益和职责得到保障。李存勖在审阅了这份建议后,同意了中书门下的提议,并下令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五代会要》记载,同光二年中书门下还奏称了关于刺史、县令的政绩考核和奖惩制度。他们提出,对于政绩特别优异、为众所知的刺史、县令;或招复户口、能增加赋税的;或辨雪冤狱、能拯救人命的;或去除积弊、设立有利于世的新规、对时政有益、为众所推崇的,即应由本处逐件分明上报,以便议定奖擢。对于在任贪婪猥琐、残害百姓、公事不治、为政怠惰的官员,也应加以惩罚。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州县官任满三考后的管理建议。李存勖在审阅了这些建议后,都表示同意,并下令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有关部门在此日也向李存勖上奏了一则关于李存勖接受册封徽号的仪式安排。他们提出,李存勖四月一日在文明殿接受册封徽号时,应穿衮冕服,御殿前一天,在内殿散斋。这一建议旨在确保册封仪式的庄重和肃穆,彰显李存勖的尊贵地位。李存勖在审阅了这份建议后,表示同意,并下令相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天,李嗣源也上表请求辞去兵权。他表示自己年迈体弱,无法继续胜任这一重要职位,希望李存勖能够批准他的辞职请求。然而,李存勖在审阅了李嗣源的表章后,下诏不允许他的请求。李存勖表示,李嗣源是朝廷的重臣和栋梁,他的经验和智慧对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至关重要。他希望李嗣源能够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力量。

当时,伶人景进在朝廷中当权,宦官也竞相进用。这种局面让重臣们感到忧惧不安,他们纷纷上章请求退职以避祸端。癸丑日,左谏议大夫窦专上奏说:“请求废除租庸使的名目,将其事务归并到三司。”然而,这份奏疏上报后并没有得到回复。可能是李存勖认为这一建议涉及到朝廷的财政体制和官员职责分配等重大问题,需要谨慎考虑和商议后再做决定。

唐州在此日也上奏称发现了木连理(一种吉祥的征兆)。李存勖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对后唐王朝的庇佑和祝福。他下诏说:“先前省减的官员,除已另外授予官职的外,其左散骑常侍李文矩等三十人恢复旧官;太子詹事石戬等五人应以本官退休;将作少监岑保嗣等十四人等待后续敕令处分。”这一决定体现了李存勖对官员们的关怀和体贴,也彰显了后唐王朝的宽容和包容。

丙辰日,李存勖又下诏将责授莱州司户的郑珏等十一人量情移至近地任职。这一决定旨在给这些官员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体现了李存勖的仁慈和宽厚。同日,尚书户部侍郎、知贡举赵颀去世。为了不影响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李存勖立即下诏任命中书舍人裴皞暂时代理知贡举一职。此外,李存勖还下令禁用铅锡钱,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货币的流通。这些决定都体现了李存勖对国家治理的精心谋划和周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