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除非用能量更高、做功形式更直接的冲压发动机,可以保证足够的流体能量,但杨总你也知道,这种动力形式因为启动条件和工作稳定性的问题,很难用在一般的航空器上……”
“……”
……
在几乎大半个华夏航空系统的通力协作之下,原本已经停用的渝都243号试验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重新投入了使用。
而一架换上了涡扇10A等离子体测试验证机的歼10S原型机,也在随后被拆掉机翼,由陆路从蓉城被运输到渝都——
单发飞机,还装着一个并未经过充分测试的发动机,那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允许直接上天的。
当刘永全跟着测试机第二次来到电磁检测中心的时候,原本相当荒芜,甚至显得有些破败的旧园区后山上,已经重新被激活了人气。
近百名分属于几家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正在按照测试方案中的要求,对那架歼10S原型机的固定方式进行调节。
尽管支撑基座已经进行过轮廓优化并使用了散射能很强的材料制作,但为了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除了在雷达软件中进行除躁设定以外,也需要让飞机处在一个更加合适的角度。
尤其本次测试的最关键目标是飞机正后方的雷达信号特征,所以还需要额外设置一定仰角,保证雷达波入射角度与飞机中轴线齐平。
见到刘永全和林济洪走进控制中心,张品生把指挥用的对讲机交到旁边的另一名工作人员手中,然后把二人引到了一台十分富有年代感的电脑前面。
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条中间高两头低的曲线:
“作为空白对照,我们已经记录了这架飞机在未启动发动机状态下后半球的RCS值,横坐标轴90°就是机身正后方……”
张品生介绍道:
“其实正常情况下,一架未做过隐身处理的飞机应该是侧面RCS最大,只是我们为了保证60-120°关键范围内的测试精度,飞机正侧面的几个主要反射特征都被支撑平台给遮蔽住了,所以反而显得比较小,好在不会对你们的测试需求带来太多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渝都这边是电磁学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几乎没见过工作状态下的真飞机,所以启动过程需要林济洪和刘永全带来的技术人员协助完成。
当然,毕竟是测试机,不可能真让一个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面去。
所有启动过程都是在控制中心里面遥控进行的。
对于606和611两个研究所的老航空们而言,整个过程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平常。
透过安装在远处的摄像头可以看到,随着油门控制杆被缓缓推动到底,一股淡蓝色的加力火焰骤然出现在尾喷口处,如同一条怒龙口中喷出的烈火,凶猛地舔舐着下方的水泥地面。
在被专门安装的水冷挡焰板反射之后,又化为一道宛若实质的热浪向上翻腾,甚至让周围的空气都出现了一丝扭曲。
确定几个核心参数都逐渐归于平稳之后,林济洪转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刘永全:
“刘总,发动机已经进入正常的加力工作状态,接下来的操作,可就交给你们了。”
后者并没有回话,只是在电脑中启动了一串早已输入完成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