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以什么标题?怎么发呢?有报纸愿意登么。”
崔轩佑边开车边思考,反问道。
提前泄画。
确实是个古往今来艺术界屡试不爽的坑人好法子。
这就和把尚未上映的电影母带给传到网上一样阴损。
观众不会对已经在网上了解过内容再感多大兴趣。
又不是《蒙娜丽莎》,非要在现场看看,发朋友圈装逼。
各地画展往往都最基础的入门要求就是——参展作品必须是艺术家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的新画作,并且此前从未在任何场合曝光过。
不然,即便已经通过了海选,在发现此类问题后,组委会也有权利单方面直接宣布将展品撤换而下。
但是吧,
这么干也和电影母带提前泄露一样。
它泄露的是那些场外粉丝们对作品本身的热情……
所以,这种事情向来吃大不吃小。
只有对本来就关注度极高,拥有不小外界期待,噱头十足的大型展览,泄画才能产生毁灭性的杀伤力。
举个例子。
顶级艺术家的新画展,就很像《复仇者联盟》这个量级的大制作。
在欧美会尽一切方法确保电影院(展览)是观众能接触到影片的唯一渠道。
乃至在结束上映后很长的时间,都会对要不要上流媒体,要不要放到cd录像市场选择的很谨慎。
别说泄露母带了。
谁敢随便提前泄露一句演员台词,面临的都是百万美元级别的索赔并被拉上全好莱坞制片商黑名单的下场。
整个保密工作做的跟防间谍似的。
次要的片场演员提前拿的甚至都不是完整的台本,或者半真半假的台本。
但是。
要是什么三四流,总票房未必能超过一万美元的那种烂片之王。
或者什么影视大学导演系学生,三四十万美元成本的小制作处女片。
这么干效果就不太好。
人家没准就不太在乎保密。
说实话。
那种没名堂的片子。
就算你导演自己把高清4k片源丢在youtube上,不要钱,随便看。都不一定有网友闲的没事,愿意在这一坨破玩意上浪费生命中的一到两个小时。
在艺术领域。
要上画廊直接售卖的画作无所谓。
但大艺术家重磅的参展充奖作品,以及筹备多年的个人美术展上的作品。
往往是要严防死守的。
尤其是那些就是最追求一瞬间的震撼感觉,看两眼,熟悉了,就不太稀奇的宏大的装饰艺术。
筹备期间更是安保措施极为完善。
甚至临展开幕的几周,工作人员都不让带手机的。
比如赫斯特过去十来年的重磅大展走的大多都是这个风格。
要是他发现自己花了几千万英镑的银子在包下一整座中世纪罗马宫殿,在里面用了几年才辛苦设计出来宏伟巨型的雕塑艺术。
渲染了半天神秘感。
结果还没等展览开幕呢。
回家吃晚饭时发现自己展览的高清照片出现在《每日邮报》或者《泰晤士报》的头版上。
他要是不放下刀叉,从墙上拿起猎枪找人拼命,都算是好涵养了。
但崔轩佑觉得这个“顾为经”名头太弱了。
完全是个没出道的艺术素人的样子。
他根本没有可以消耗热情的粉丝群体的存在。
倒也不至于完全没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