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我们要以忠义为本,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面对复仇等情感时保持冷静与理智,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这一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丰富内涵与智慧,也让我们对人性、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历史篇章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宝贵财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以下是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进行深度解析:

阴阳变化

马腾举义与曹操兴师,体现了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马腾的举义代表着阳刚之德,是为了维护王室正统;曹操兴师则带有阴柔之势,是出于复仇的动机。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

卦象象征

可以将马腾和曹操的行为与相应的卦象进行关联。比如马腾的举义可能与某些象征正义、勇敢的卦象相应;曹操的兴师则可能与某些代表冲突、决断的卦象相关,通过卦象来解读他们的行为和动机。

变易与不易

历史的发展充满变化,但忠义、复仇等核心价值观是不变的。马腾的忠义之举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曹操兴师的动机虽然因复仇而起,但其中也蕴含着权力欲望等因素,这些都是变与不变的体现。

时位关系

马腾和曹操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时位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他们的选择受到时位的影响。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反过来影响了时位的变化,展现了时位与人事的相互作用。

因果循环

马腾举义与曹操兴师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曹操的复仇之举可能是之前某些事件的结果,而马腾的举义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后续的连锁反应,体现了因果循环的道理。

三、《三国演义》第十回梗概: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纠集大军攻陷长安,杀死王允,专擅朝政。二人后被张济、樊稠劝止杀献帝,仍尊献帝为帝,他们各自封官,同秉朝政。之后李傕、郭汜派人追寻董卓尸首并迁葬,临葬时天降大雷雨,霹雳震开其棺,三次改葬皆如此,可见天怒董卓。西凉太守马腾和并州刺史韩遂以勤王之名,引军十余万杀奔长安,原来二将曾使人入长安,结连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为内应,共谋贼党,三人密奏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让他们合力讨贼。李傕、郭汜的谋士贾诩建议深沟高垒坚守以拒西凉军,李蒙、王方却不听,执意出战,结果王方被马腾之子马超,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数合之内刺于马下,李蒙追赶马超被生擒,后被斩首号令。李傕、郭汜这才相信贾诩的先见之明,坚守关防,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又因长安城中马宇家僮出首家主与刘范、种邵外连马腾、韩遂欲为内应之事泄露,马腾、韩遂只得拔寨退军。李傕、郭汜令张济引军赶马腾,樊稠引军赶韩遂,西凉军大败,马超在后死战,杀退张济。樊稠去赶韩遂,韩遂以同乡之情说动樊稠,樊稠放其离去,不料被李傕之侄李别回报李傕。李傕大怒,贾诩献计设宴请张济、樊稠庆功,席间擒杀樊稠,张济被李傕安抚后回弘农。青州黄巾又起,太仆朱俊保举曹操可破群贼,李傕命曹操与济北相鲍信一同破贼,曹操成功招安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自此威名日重,被朝廷加为镇东将军,在兖州招贤纳士,聚集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于禁、典韦等文臣武将。曹操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曹嵩率家小前往兖州,途经徐州时,太守陶谦为交好曹操,命都尉张闿率部兵五百护送,不料张闿图财害命,将曹嵩一家老小杀害,曹操得知后怒气冲天,点起大军,要洗劫徐州,誓杀陶谦,为父报仇。

主要人物:

李傕、郭汜:董卓死后,他们攻入长安把持朝政,残虐百姓,在朝中作威作福。

马腾:西凉刺史,以勤王之名起兵讨伐李傕、郭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将领。

韩遂:并州刺史,与马腾一起举兵,后来在退兵途中被樊稠追赶,因与樊稠是同乡,说动樊稠放其离去。

马超:马腾之子,英勇无敌,年方十七岁便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刺死王方,生擒李蒙。

贾诩:李傕、郭汜的谋士,智谋过人,提出坚守策略让李傕、郭汜抵御了西凉军的进攻,后又献计让李傕在宴会上杀了樊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