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村塾

杨菀之对这种事情是一窍不通的,但是晒着太阳,听着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一年的收成,讲着怎么种好一亩三分地,讲着春天的小麦和秋天的稻谷,竟然有一丝岁月静好的味道。尽管遭了这样的天灾,但春天来了,小麦要生长,人也要向前。

“说起来,”杨菀之看了一眼赵夫子,“这几日,我们先将赵夫子的村塾修起来吧,总不能让孩子们坐在外面吹着风念书。”

“是啊!若是按往年,村塾过几日也该开课了!”一众村民纷纷点头。如今,村房的修建已经不需要杨菀之费心,村子的重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除了村房,还有村塾和祠堂两个大头需要处理。祠堂看着只是换一根梁的问题,但这扩建的祠堂屋顶结构本来就不好,照杨菀之意思,不如废点功夫,拆了重建,反而一劳永逸。

反正现在村民们都有地方容身,这祠堂不是特别要紧,就先暂时搁置一边。如今辛周教育已经大幅普及,在京畿道这样的地方,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在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即便有些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也会送女孩进村塾开个蒙、识个字——从太祖朝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女子读书识字了,而到了这一代若是谁家里有个不识字的孩子,全家人都是要遭人笑话的。

小主,

而这一次雪灾,也让这些村民们见到了如今辛周朝的女官们。有杨菀之,有那些个英姿飒爽的夏官,也有妙手回春从阎王爷手里捞回赵夫子一命的医官,还有来给他们放粮的地官……原本有些自己读书不多的妇人觉得自家女儿多少认个字、以后出去买卖粮食不会被人骗就行,如今看到这些女官们因为会读书、会武功等等,都穿上了官服,模样多神气,心里的观念也悄悄改变了一些。

总之,如今云头村的村民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自然是大力支持杨菀之重修村塾的提议。原本的村塾只有小小一间,村里的孩童们只能挤在一起上课。村塾旁的那一户,已经没有人丁了,杨菀之便征用了那块地,将村塾扩建起来。这些决定,都没有知会村长,村民们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若是村长敢拿村塾做文章,他们肯定会把他种到田里去。

说干就干。村房不像宫殿复杂,结构都是千篇一律的穿斗式,举架的尺寸也按照杨菀之定好的统一标准来,杨菀之需要做的,只是确定好新的村塾需要几个开间,几间房,每间房是什么功能。赵八宝家如今只有一张小小的书桌,因为大家都窝在几间房里打地铺,所以书桌被搬到了院子里,杨菀之就坐在院子里开始画图。

村民们哪里见过这个?云头村连个木匠都没有,从前赵狗剩干活的时候,他们都觉得稀奇,如今来了个又会画图又会做木工的,可不得稀奇坏了!一众村民围着杨菀之,看着这姑娘提着一根竹子削出来的笔,在纸上落下一根又一根流畅的线条,不多时,一张平面图就画好了。赵八宝这些工役跟着杨菀之干久了,多少能看懂一些图纸。而村民们不懂,就问道:“大人,这画的是什么?”

“这是平面图,这些画的都是建筑的屋顶。”杨菀之解释道,“冬官通过这个,来确定一组建筑中,每个建筑的位置。这两间是学堂,这间是夫子办公的书房,这一间是夫子居住的卧房。稍远一点的这一小间,是柴房和伙房。”

“那这边还有一间呢?”赵夫子比任何人都关心这新的村塾。

“这一间,我打算做成公用的书房。”杨菀之莞尔一笑。

“公用的书房?”村民们都愣了。

杨菀之在村子里的这半个月,也不仅仅是在忙着盖房,还听到了很多村民的生活碎片。她其实是个幸运的,虽然身为孤女,和她爹是个小官,她娘也是官家女儿,不仅父亲生前爱买书,她娘的嫁妆里也有一箱子书,虽然算不上有多少藏书,至少她和平儿从小不愁没有书看,那一书柜的书籍够两个姑娘啃上好几年。辛周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书籍的造价大大降低,市面上大部分的书一本只要四五十文,对于后来在营造司一个月能拿三两银子(差不多三千文)的杨菀之来说,也不算奢侈品。可这些庄稼人,一年下来可能也赚不到十几两银子,四十文平日里可以买上一斗精米,可以买上一斤上好的猪肉,可以扯上一匹新布给家人裁衣裳。这村塾的课本,都是你家大儿用完,借给我家二儿用一用,关系好的两家,孩子就在课堂上用同一本课本,回家以后也没有多的书可以读。家中能有个两三本书,已经算是很了不得了。

但杨菀之深知,只依靠课本是不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依靠读书,他们不一定会走出村子、位极人臣,但是读书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这个世界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或许可以在书中,找到不再让冬麦冻死的方法;可以在书中了解宇宙为什么如此运转;也可以像她一样,在书中寻找百工如何匠造的方法。四书五经,多是在讲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也有农书、有百工之书、有画传、有棋谱……读书,从来不是为了入仕。

这些孩子,他们并不能够接触到这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