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没有桂花的秋天

当这伙人注意到外婆的出现后,原本热烈的交谈瞬间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外婆所在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金老六见状,微微皱起眉头,然后向着身后的几位婆娘轻轻地努了努嘴,并向她们使了个眼色。

只见邻居老董家的媳妇和金老六的妻子立刻心领神会,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一边迈着小巧的三寸金莲,快步奔向外婆。

"侄儿媳妇啊!你真是命运多舛啊!"金老六的媳妇悲痛欲绝地哭喊着,声音中饱含着无尽的怜悯与同情。

"金家嫂嫂,无论如何你都要坚强起来呀!"老董家媳妇也跟着附和道,泪水如决堤般涌出眼眶。

两位妇女声嘶力竭地嚎啕大哭着,同时伸出双手,一左一右紧紧地抓住外婆的胳膊。

她们使出浑身解数,紧紧抓住满脸迷茫、毫无头绪的外婆,齐心协力地将她朝那位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乡公所官员方向拖拽而去。

外婆完全没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整个人都懵掉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被动地听从她们的安排,内心被无尽的困惑与惶恐所充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他们三个人逐渐靠近时,金老六随意地挥动了一下手臂,那两名原本正搀扶着外婆并哭得梨花带雨的女子仿佛事先经过精心彩排一般,瞬间停止了嚎啕大哭,转而变成了轻声啜泣。

“请问,您就是那位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金振国同志的夫人吧?”身着笔挺中山装的男子面带微笑,语气亲切温和,同时向外婆伸出了右手,并礼貌地询问道。

向来恪守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这一古老传统观念的外婆何曾经历过如此场面?

她匆匆瞥了一眼眼前这个男人伸过来的手掌,顿时惊恐万分,不由自主地向后倒退了两步,紧接着用一双满含求救意味的目光看向站在一旁的堂叔金老六。

“侄儿媳妇啊,这位长官在问你是否是金振国的老婆呢!”金老六见状,无奈之下只得充当起翻译官的角色。

听到这番话后,外婆神情呆滞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戴着眼镜的官员微微咳嗽了一下,声音不大,但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威严。

他身后那两名身背长枪的士兵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步伐整齐而有力,仿佛经过无数次训练一般默契十足。只见这两名士兵恭敬地走上前来,手中各自捧着一样物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庄重肃穆的"抗日烈士证书"。

这份证书被精心制作而成,上面清晰地印着外公金振国的姓名、职级以及他英勇牺牲的地点和具体日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政府对于烈士的抚恤有着极其严格且明确的规定。

只要是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其抚恤待遇都会普遍提高一级:例如原本是中校军衔的英烈,将会按照上校的标准给予抚恤;而上校则会参照少将的规格来执行。

同时,还会根据不同级别发放相对应数额的抚恤金。

所有关于抚恤标准的详细信息,均通过《国民政府公报》以《国民政府主席指令》这种正式而权威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外公金振国所获得的抚恤金,则是整整一百斤沉甸甸的大米和五枚闪烁着银光的银元。

要知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难困苦的特殊年代里,这样一笔抚恤金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了家中顶梁柱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珍贵存在!

毕竟,在那段漫长而黑暗的岁月中,每一粒粮食、每一枚银币都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中的革命战士家属们,始终都是备受优待的对象。

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支持着前线的亲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根本目标乃是“全力确保抗日军人家眷的日常生活得以维系,大力提升抗属于社会之中的地位,从而稳定抗日军人的内心情绪,进一步巩固军队并激发民众踊跃参军的热情浪潮,持续增强对抗敌人的武装实力。”

《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条例》清晰地明文规定:所有投身抗日事业的军人,无论他们处于现役状态、英勇牺牲、为国捐躯或是因为伤残而退役归乡,亦或是被调任至其他与抗战相关的岗位工作,他们的家属都将获颁优待证书,并依据此条例受到优厚待遇。

这份重要的证件由汉中行政公署负责统一印制,然后交由各个县的政府部门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署发放。

要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所颁发的军属优待证,鉴于其实际使用期限相对短暂,印发数量也极为稀少,因此它们具有极高的珍稀价值和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