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方面,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刚开始天主教占据了绝对优势,即便丹麦在英格兰、荷兰与法国的支持下加入了新教阵营,仍旧敌不过帝国皇帝的打击。
景阳二十五年(1629),神圣罗马帝国将军瓦伦斯泰接连击败丹麦军队,将德意志地区重新纳入帝国版图,兵临波罗的海威胁到丹麦本土。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求和,与帝国签订了《哥本哈根条约》,从此退出战争。
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波罗的海沿岸,与一直致力于建立环波罗的海大国的瑞典产生了无法弥合的冲突。但瑞典正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争夺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一时间抽不开身。
这时候又一位历史名人站了出来,极力游说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再说服了法王路易十三,支持瑞典出兵对抗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人叫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法国首相,同时还是罗马教廷任命的红衣主教。
如果说俾斯麦是德国崛起的铁血首相,那黎塞留就是法国强盛的铁血首相。他上任之后平定了胡格诺派的叛乱,铲除了国内诸多反对国王的贵族,包括路易十三的兄弟们,让王权得到了巩固。
同时实施重商主义,鼓励法国工商业发展,支持法国商人进行跨洋贸易与荷兰商人展开竞争,扩大北美殖民地。以外交手段替法国商人在奥斯曼、波斯和沙皇俄国寻找商业机会。
在对外方面黎塞留也是个强硬派,他虽然是天主教的红衣主教,但始终认为国家利益高于教会,并将哈布斯堡家族视为阻碍法国发展的主要敌人。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黎塞留不光为瑞典扫平了出兵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道路,还说服法王路易十三每年资助瑞典100万里弗尔。并极力分化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诱使他们在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景阳二十六年(1630),年轻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亲率大军在波美拉尼亚(德国和波兰北部靠波罗的海地区)登陆,连战连捷,迅速巩固了德意志北部新教诸侯的地盘。
此后古斯塔夫二世一路向南,于1632年占据了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城。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在吕岑战役中,年仅38岁的瑞典国王不幸战死,瑞典军队虽然最终取胜,却受到了很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