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向教育开刀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1355 字 4个月前

“难得进卿如此看重朕的声望,既然这样,大学就由你去办吧。除了研讨圣人教诲是否该与时俱进之外,顺便也教授些学子。

教材、老师、生员都是现成的,你只管打理好大学的运作,不要令其受到各方影响。三五年之后,孰对孰错可能就会见分晓了。”

为了前程着急是吧,怕皇帝倒台跟着吃瓜落是吧,那就别光说,切实的付出努力吧。洪涛正好有个活儿安排,承办一所实验性质的理科大学,开始为国家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原本打算让马经纶去做,他在通州弄的书院就挺不错,已经发展到三百多学生了,在方兴未艾的新学体系中是最高档的存在,名声响彻大江南北。

但若是想用大学和科举制度抗衡,马经纶的名声够了,实力却有些薄弱,光靠他自己的能量和影响力难以护住大学不受影响。

这时候叶向高就有用武之地了,自打有了总参谋部,内阁大学士的工作量直接砍半,不能说尸位素餐,也有点摆设的意思。

秉承闲着也是闲着,废物利用的原则,洪涛决定让这几位大学士在教育事业方面发挥发挥余热。教书育人用不着他们,但给大学遮风挡雨还是够用的。

为什么是理科大学呢?很简单,洪涛手底下根本没有文史类人才,而他本身对文科也是一穷二白,知之甚少。想和当代的大儒们拼经史典籍造诣纯属班门弄斧,只会自取其辱。

而且当代大儒们的学问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文学、史学、艺术方面并不落后,只是在哲学思想上有些停滞不前。没必要完全推翻,通过实践和不停的争论、讨论,完全有可能自愈。

“……不知陛下所说的老师、生员从何而来?教材又是哪些典籍?”

叶向高对兼管大学并不抵触,与后世不同,明代的官员还是很重视做学问的。虽然身为内阁首辅,但书院的山长并不辱没身份,相反还有提高。

可开办一所书院或者大学,光官职高没用,请不来名声显赫的大儒坐镇,就吸引不到求学若渴的生员,到时候只有小猫三两只,那岂不成了大笑话。

“朕将十王府北侧的院落拨付与你,再从国子监、翰林院调派几位饱读诗书之辈协助,先把学堂、学舍、吃住等事安排好,生员老师自然会去报道。教材也不用操心,朕已经让文书房和道经厂加紧刻印了,误不了事。”

洪涛故意卖了个关子,没有提前告知生员和老师的来历。等叶向高把大学准备妥当,风声散播出去了,再想脱身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