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端上桌了,我挑挑拣拣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就是不动筷子。
后来妈妈过来把吃的夹到我碗里,盯着我吃,我这才开始吃。
可是我一边吃饭一边还是在盯着电视看。
爷爷终于忍不了了,把电视关上了,这才让我赶在必须出门的时间之前五分钟吃完了早饭。
要出发了,奶奶催着我过来梳头、穿衣服。
我不自己穿衣服不说,奶奶帮忙的时候还不老实,让奶奶一直“吆喝”着自己也不当回事。
妈妈终于“怒”了,冲过来对大家说,谁也别催我了,就让我迟到一回,让我去挨老师批评去!
妈妈生气了,我才稍微动作快了起来,也知道自己动手了。
最后总算是卡着必须出门的点儿完成了准备工作,跟爷爷一块儿出发了。
爸爸也准备出发去上班,可是爸爸刚走出小区,就接到了我班主任的电话。
陈老师说我的英文名牌“忘了带了”,现在我特别着急,问爸爸能不能来给我送一趟。
爸爸告诉老师,昨天奶奶明明告诉过我了,英文名牌夹在英语书里了,怎么现在就找不着了?
看来我昨天根本就没好好听着奶奶说话。
我都上小学了,还不自己收拾书包呢,而且把这件事完全“甩”给了奶奶,自己一点儿也不上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天早上真是太糟糕了,而且对于我来说后面也许还会有更“糟糕”的事情。
因为爸爸妈妈是一定会商量出对策好好“治”我的!
--------------------
第2249天(2017年9月7日,星期四)——互相教育
这几天我的“散漫作风”略有抬头,妈妈决定多花些时间陪陪我。
其实妈妈真正的意图是要“盯”着点我,在妈妈面前我还是要有所“收敛”的。
有了妈妈的陪(监)伴(督),我果然乖了好多,动作快了,也不闹着看电视了,妈妈很满意。
妈妈一边陪我吃早饭一边跟我交流,谈到了妈妈正在看的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是专门教人“不要抱怨”的。
妈妈打算借机对我进行一番“教育”,帮我养成内心强大的本领,于是就给我讲了书里的例子,还分享了自己了感想。
书里说有一个人运气不好,诸事不顺,就到处跟人抱怨,结果越抱怨心情越不好,结果身体也越来越差,终于得了重病。
妈妈说人就要善于“不抱怨”,不要追求别人的同情。
别管别人和这个世界对自己怎么样,至少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这样才能保持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妈妈讲完了,可是我的回应却让妈妈有点意外。
因为我的关注点跟妈妈的引导并不在同一个方向上,我问妈妈:
“妈妈,那个人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吗?他为什么要向别人抱怨才能得到同情呢?”
妈妈只好顺着我的想法再“教育”我:
“他以为要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遭遇’才能得到关心,而实际上他只有懂得自己关心自己了,别人才会来关心他。”
我想都没想就跟妈妈说:“只有去关心别人了,别人才会来关心您。”
我说得很平淡,可见这个想法已经深深地在我心里成为了“真理”。
这虽然是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在妈妈心里引起了足够大的“震动”。
这个浅显而朴素的道理,难道不是每个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