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咳嗽无论源于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一定是在胃中聚合,而后沿着肺的经脉影响到肺”,这一观点在中医理论中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绝对。中医认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而寒邪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的咳嗽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所致,如风热犯肺、痰湿阻肺、肝火犯肺等。虽然胃与肺之间存在经络联系,但并非所有咳嗽的寒邪都必然在胃中聚合后再影响肺。
然后,“使人多吐稠痰并流鼻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这些症状,则进一步说明了咳嗽病情的复杂性。稠痰和鼻涕可能是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的表现;面部浮肿可能与水液代谢失常、肺气不宣有关;咳嗽气逆则可能是肺气上逆、气机不畅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这一系列咳嗽症状及其与脏腑的关联,我们需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在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治疗。
黄帝问咳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在中医理论中,治疗咳嗽确实有着一套精细而深奥的体系,其中“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其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其合穴,凡是咳嗽并伴随浮肿的,要取有关脏腑的经穴并分别加以治疗。
首先,我们来谈谈五脏咳嗽与腧穴的关系。五脏(心、肝、脾、肺、肾)各有其特定的腧穴,这些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靶点。比如,肺为“娇脏”,最易受邪,故肺咳时多选取肺经上的腧穴如鱼际、太渊等进行治疗,以达到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效果。
接着,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咳嗽则强调取合穴。合穴,是五输穴之一,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脏腑经气最为充盛之处。对于六腑咳嗽,如因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引起的咳嗽,通过针刺或按揉六腑的合穴,如足三里(胃经)、上巨虚(大肠经)等,可以疏导腑气,清热利湿,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为了大家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我把五输穴详细解释一下:
1. 井穴:
位置:位于手足之末端,如少商(肺经井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涌泉(肾经井穴,位于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功效:开窍醒神,多用于治疗神志昏迷、心下烦闷等症状。井穴象征着气血的源头,如同水的发源之地。
2. 荥穴:
位置: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如二间(大肠经荥穴,位于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液门(三焦经荥穴,位于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