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2)揭秘食物中水谷精微的神奇布散之旅

今天我们讲的是食物今天我们讲的是食物在胃中消化之后,如何精微物质传递全身的整个过程?

关通过气血于食物进入胃中消化后,精微之气如何滋养全身的问题,是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的精髓。首先,食物在胃中被初步消化,转化为水谷精微,这是身体获取能量的第一步。

在中医看来,水谷精微中的一部分会被输送到肝脏。肝脏在中医中不仅仅是解毒器官,更是气血的调节器。它负责将这部分精微物质进行转化和分配,滋养全身的经脉,确保气血的顺畅流通。

同时,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之气会进入心脏。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主要动力。这些浓厚的精微之气进入心脏后,会被转化为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中,为全身提供营养和能量。

当血脉血气到达肺部时,肺会将其中的气进一步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肺主气,司呼吸,它通过呼吸作用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与血脉血气相结合,形成更为纯净的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部位。

这些经过肺输送的精气会到达皮毛,滋养和保护身体的表面。皮毛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气血的外在表现。当精气充足时,皮毛会呈现出光泽、红润的状态,反之则可能出现干燥、黯淡等问题。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回流到脉中,这一循环过程确实体现了气血在身体内的流通与分布。气血在经脉中的流动,不仅滋养着皮毛,同时也深入五脏六腑,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这里的“神明”可以理解为脏腑功能的正常表现和调控。这些精气进一步输入并流行于四脏(心、肝、脾、肺),促进四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这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都仰赖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阴阳则是气血的相对属性和运动状态。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是身体健康的基石,一旦失衡,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关于气口的脉象变化,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气口,即寸口,位于手腕部,是气血流通的重要通道。通过观察和感受气口的脉象变化,可以了解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进而判断疾病的生死。例如,脉象的强弱、快慢、浮沉、迟数等,都能反映出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病变的深浅。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气血阴阳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而气口的脉象变化则是判断疾病生死的重要依据。这一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认识,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我们接着往下说:

水液进入胃后,其代谢和分布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水液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后,会游溢布散至全身,其中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脾作为“后天之本”,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将精华物质向上输送到肺。

肺气运行通调,对于水液的代谢和分布至关重要。肺气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能够将水液中的清气向上输送到全身,同时将浊液向下输送到膀胱。这样,水液中的精华得以四布,滋养全身。

在外部,这些水液精华会散于皮毛,为肌肤提供滋润和营养,使皮肤保持光滑、有弹性。在内,这些精华会灌输于五脏的经脉,为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这一过程与四时寒暑的更替和五脏的阴阳变化相符合。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内的阴阳气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液的代谢和分布也会相应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这种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看来,水液的代谢和分布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以及气血阴阳的平衡调节。通过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为中医的养生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