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证不符”或“脉症相逆”,即疾病的实际状况与脉象表现不一致。这种情况确实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热病的脉象本应该宏大有力,因为热邪使气血涌动,脉象自然显得宏大。但如果热病患者脉象反而平静,可能是因为热邪已经深入脏腑,导致气血不畅,脉象反而显得无力。这种情况下,疾病可能已经比较严重,治疗起来需要更加谨慎。
其次,泄泻的脉象本应该微小无力,因为泄泻导致体内气血大量流失,脉象自然显得微弱。但如果泄泻患者脉象反而宏大,可能是因为泄泻导致体内水液代谢紊乱,气血逆乱,脉象反而显得亢进。这种情况下,治疗时需要特别关注水液代谢的平衡。
再次,脱血病的脉象本应该虚弱无力,因为血液大量流失导致气血两亏,脉象自然显得微弱。但如果脱血病患者脉象反而坚实有力,可能是因为体内阳气尚存,但阴血已亏,脉象表现为一种“虚性亢进”。这种情况下,治疗时需要迅速补充阴血,同时调和阴阳。
最后,疾病在内里而脉象坚实,疾病在外部而脉象不坚实,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所致。在中医看来,脉象是疾病在人体内部状况的一种反映,但脉象的表现并不总是与疾病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医师会综合考虑脉象、舌象、症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病情的虚实,可以预测生死,希望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五实和五虚都是死症,黄帝说请问什么叫做五实五虚?
岐伯说:这里的“五实”是指五脏在受到邪气侵袭时,所表现出的五种实症状态。
脉来盛时被认为是心受邪气过盛。在中医看来,心主血脉,脉象的盛衰可以反映出心气的强弱。当心受到邪气侵袭,心气亢盛时,脉象便会显得充实有力。
皮肤发热被看作是肺受邪气过盛。肺主皮毛,皮肤的状态可以反映出肺气的盛衰。当肺受到邪气侵袭,肺气郁滞时,皮肤便会发热,甚至可能出现红肿等症状。
腹胀被认为是脾受邪气过盛。脾主运化,当脾受到邪气侵袭,运化功能受损时,便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大小便不通,这被归咎于肾受邪气过盛。肾主水液代谢,当肾受到邪气侵袭,水液代谢功能受阻时,便会出现大小便不通、水肿等症状。
心烦意乱被视为肝受邪气过盛。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当肝受到邪气侵袭,疏泄功能失调时,便会出现心烦意乱、易怒等症状。
这五种实症状态在中医中被称为“五实”,它们分别对应着五脏受到邪气侵袭时的不同表现。通过观察和诊断这些表现,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邪的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虚”: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五脏的气血不足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脉细通常被解释为心气不足。在中医看来,脉象的变化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脉细可能是由心血不足、心气虚弱等原因导致,需要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
皮肤发冷可能与肺气不足有关。肺气具有温煦体表、调节卫气等功能,肺气不足可能导致皮肤失去温暖,出现发冷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