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3)五行无色与脏腑:中医养生的秘密武器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是中医五行理论中的一部分。在五行理论中,南方对应火,火色为赤,而心脏则与火相应。这一说法强调了心脏与南方、赤色的关联,意味着心脏的健康与火、南方的能量场有关联。

“开窍于耳”这一说法在中医理论中并不常见。通常,我们听说的是“心开窍于舌”,这是因为心的经脉与舌相连,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功能可以从舌的色泽及言语流利与否等方面反映出来。所以,“开窍于耳”可能是个误传或者特定的流派观点。

“藏精于心”这一说法也值得探讨。在中医理论中,心确实与“神”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而血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藏神。但“藏精”通常与肾相关,因为肾主藏精,是生命的根基。不过,从广义上说,心作为“君主之官”,也的确有“藏”的功能,这里的“精”可以理解为“心神”、“心气”等。

至于“故病在五脏”这一结论,虽然有些笼统,但也并非完全无据。因为中医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而血脉又遍布全身,联系着五脏六腑。所以,心脏的功能异常确实可能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五脏的疾病都源于心,而是说心脏的健康状态对其他脏腑有重要影响。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应为舌),藏精于心(广义理解),故病在五脏”这一说法在中医理论中有其依据,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澄清和探讨的地方。在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时,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开放的态度,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是描述脾脏与自然环境、人体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的经典说法。下面我将逐一解释这些概念。

小主,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是指在五行学说中,土对应黄色,也对应人体的脾脏。土具有生长、化育的特性,而脾脏则是人体中主管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脏腑,它们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观点。

“开窍于口”意味着脾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口的状况来反映。脾主运化,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如果脾脏功能正常,则口能正常感知食物的味道,人的食欲也会旺盛。反之,如果脾脏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口味异常等症状。

“藏精于脾”,这里的“精”指的是人体内的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脾脏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精气,并储存起来以备人体所需。因此,可以说脾脏是储存精气的仓库。

“故病在脊”这句话在传统的中医文献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的症状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脊柱被认为是“督脉”所过之处,而督脉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脾脏与肾脏在五行中都属于土,且脾脏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肾脏的功能,因此当脾脏功能失调时,也可能会间接影响到脊柱的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脊柱的问题都源于脾脏,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这句话揭示了中医五行学说中脾脏与自然环境、人体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护脾脏的健康。

“西方为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顾病在背”这一说法,体现了五行学说中金属性与肺脏的密切联系。